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数智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亟须变革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数智赋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一、数智赋能人才培养主要思路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应以数智思维重构其治理范式与能力体系,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数智治理生态体系,以数提质、以智增效,建立“服务、决策、质量”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多业务-多对象-多环节-多分类”全方位赋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一是提升服务,推动管理模式从“补救型”向“预防型”转变。传统“补救型”教育教学管理虽能解决显性问题,却往往滞后被动,管理者长期疲于应对表象而难以触及制约培养质量、师生发展的深层问题,重复性“救火”更是消耗大量资源。反观“预防型”管理更强调前瞻洞察、主动干预和系统性优化,关键在于构建大数据驱动预见性治理范式和精准干预机制。要挖掘整理学生学业、教师指导及管理服务全过程数据,通过深度分析归纳让管理者能够超越经验判断,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实现管理效能的倍增,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支撑决策,优化管理思维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跨越。传统决策模式存在信息碎片化、预判模糊化、响应迟滞化等缺陷,缺乏及时获取动态信息和把握全局态势的能力。为实现管理思维的根本跃迁,应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机制,前瞻性预判资源供需矛盾、深度优化招生策略、课培养方案制定、各环节质量评价等,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是提升质量,转变人才培养导向从“基础保障”向“卓越引领”转型。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囿于“合格达标”的底线思维,与科技前沿及产业变革存在代际差,“大水漫灌”式的同质化培养忽视了学生特质及发展的差异性,难以适应国家战略对拔尖人才的标准需求。亟须将卓越质量意识深植育人全链条,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产业升级方向,动态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开展数智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改革,构建基于学生认知特征、发展潜能与志趣图谱的差异化培养范式,实现动态定制成长路径,从而筑牢精准响应国家战略的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服务战略全局,加快布局构建数智治理新生态。
一是强化环节服务,嵌入化AI驱动全部门服务。北航探索构建“数字驾驶舱”,深度梳理核心数据,构建“全样本、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体系;全业务流程线上化,实现业务“无纸化”“一站式”办理;创新性建立“学生-导师-学院-学校”学业帮扶体系,为不同群体提供分类支持;打造开放式私域大模型“小航”AI助手,针对高频疑问点,系统梳理相关文件材料,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关键流程的智能问答知识库,实现“稳、准、快”地解决学生及教职工疑问,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持续提升注入新动能。
二是加快理念革新,打造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北航建立课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定性评教,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全环节闭环;探索开展学位论文推优、各类评奖评优等预评价,以及学位论文风险预测和智能评分机制,实现“推优”与“预警”双促进双循环;关注师生需求和学院发展,搭建大数据应用场景,动态构建“一生一画像”“一师一画像”“一院一画像”,常态化、机制化进行学情诊断和质量评价,提高人才培养响应速度和精准度。
三是提升培养质量,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生态。聚焦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数智化升级,培育“智能+”专业;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根据学生特点个性化规划学习路径,构建泛在可及的教学模式;打造AI大模型底座,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分析,挖掘关键环节与师生群体特征及个体指标间的潜在关联,为学生“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多元化评价提供有效支撑,建设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生态雨林”。
日前,学校出台数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数智化转型发展的若干举措及重点任务,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进一步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加快形成数字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作者:吴江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授
来源: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8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