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彰显了鲜明的改革导向,突出体现了改革举措的政治性、公益性、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等鲜明特征,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新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又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集成,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育人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培养、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科学教育观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好发展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坚持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认真上好思政课,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全方位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深化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统筹用好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全面培养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二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坚持以新课程理念引领,突出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落实因材施教,推进综合化学习。坚持以丰富课程资源支撑,着力提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质量,加强特色课程、选修课程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坚持以先进教学方式推进,把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育人、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深化教学方式创新。坚持以优秀教改项目带动,以精品课遴选为重要抓手,促进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凝练优秀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更多成果项目在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推广应用。坚持以创新素养培育突破,加强科学教育,认真上好科学课,广泛开展科普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加强学校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学生直接参与科创探索实践,推进与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衔接培养;建设书香校园,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机制,把重全面的基础性培养、重适切的差异性培养、重兴趣的拓展性培养、重衔接的贯通性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在教育教学和拓展学习的实践中促进有突出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坚持以健全协同育人聚力,加强教联体建设,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妥善处理公民办关系,坚持办好办强公办教育,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推动集团有序组建,形成区域内城乡一体、学区内校际协同或跨区域托管帮扶为主要模式的集团;构建协同管理模式,确立协同发展理念,强化办学文化认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的递进与衔接,鼓励各校开发特色课程并交流共享。积极探索跨学段贯通办学,统筹调剂学段学位余缺,促进消除学段壁垒,更好实现学段教育衔接、有效减轻群众入学焦虑。推进特色办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资源优势和教师队伍结构,加强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建立优势学科课程资源高地,形成办学特色品牌。
四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市级政府统筹责任,在区域教育政策、招生秩序管理、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振兴县域高中、干部教师有序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中心教育宏观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推动相关部门落实中央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职责,积极营造区域良好教育生态。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强化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组织领导功能,选优配强学校书记和校长,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厘清党组织和校长职责,建立健全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和党政协调运行机制等议事决策制度。
五是深化保障机制改革。认真做好学位需求预测,依据人口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地理交通状况,并以有利于保障学生受教育质量为根本,优化县域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整合小、散、弱的小规模学校。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提高公办学位占比;完善公办园成本分担机制,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完善普惠性民办园保障机制,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加强薄弱园建设,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扩优提质,以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教育资源数字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加快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以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建设为重点制定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规划,特别注重科学高中建设;加强普通高中资源建设,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推进普职融通;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计划,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有效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办出水平。加快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普特、职特、医特等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的教师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现有教师重点加强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并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充分发挥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形成包括精神荣誉、专业成长、岗位晋升、绩效工资、关心爱护和项目载体引领等方面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六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着力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合理设置计分科目,坚持依标命题、难度适宜、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积极探索学业成绩以等级呈现的方式,克服“唯分”倾向;进一步完善指标到校招生政策,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要求,严禁跨区域掐尖招生。深化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改革,认真落实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三段一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各地应制定具体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应依标检视、对标整改,充分发挥质量评价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引导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家庭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积极营造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取、守正创新,以扎实有效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吕玉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7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