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项关乎民生的教育与育儿政策密集落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要求各地统筹公办民办幼儿园资源、落实补助资金并加强质量监管;三天后,《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合法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年3600元的国家基础补贴,直至年满三岁。这两项政策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婴幼儿养育”的支持体系。
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带来1786万新生儿的短暂高峰后,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23年降至902万,2024年虽略增至954万,但长远趋势仍不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17日公布的人口数据: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中国总人口已连续3年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生源危机沿教育链条传导
从幼儿园到大学无一幸免
这种人口变化正深刻重塑着教育领域的供需格局。由于新生儿数量与学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新生儿减少与人口负增长的直接后果,是教育领域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层层传导的生源危机——当前的出生人口变化将在数年后影响各级教育:今天的出生数据,将在3年后改写幼儿园格局,6年后重塑小学版图,12年后冲击中学教育,18年后颠覆高等教育生态。
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86亿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突破4000万,202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68.9万人,创历史新高。与之相对的是,2024年954万的新生儿数量,即使18年后这些孩子全部健康成长,一个不流失,一个不分流,全去上大学,也不够大学招的。实际上,从2021年起,高校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万,而2021年之后,新出生人口则一直在1000万以下。
教育部财务司原司长陈子季在《健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投入机制》中指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23—2035年全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将持续下降,其中幼儿园、小学学龄人口已分别从2021年、2024年开始减少,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则将在2032年达峰后下滑。
实际上,生源危机的现实影响已在多个教育阶段显现。
学前教育领域,随着适龄儿童减少,“入园难”正快速转为生源枯竭。据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同比减少了2万多所,在园儿童数量减少了500多万。其中,民办幼儿园减少1.5万所。浙江某县级市教育局负责人透露,2024年,当地民办园招生率平均不足60%,15所幼儿园因连续两年招生不足200人被吊销办学许可。
2022年,小学在校生人数迎来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小学在校生1.07亿人,比上年减少约100万人)。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比上年减少261.25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减少,带来小学的撤并。2024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3.63万所,比上年减少7200所。
高等教育领域的压力则更为直观。其中,民办高校首当其冲:2025高招季,广东全省23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14所高校未招满,总缺额超过2.5万人。实际上,早在去年,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就已显现:山东、湖南等省份的民办高校,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缺额现象。2025年这一趋势更蔓延至公办院校,“公办本科招不满”成为今年高招季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征集志愿名单显示,503所参与补录的高校中,不仅有民办院校,还包括多所省属重点大学及985高校;山东省126所高校空余6050个本科名额,其中公办院校占比达35%,云南、广西等地的211高校也出现在补录名单中。
而国外的情况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韩国首尔大学研究预测,至2046年,韩国约有近半数高校将因生源枯竭倒闭;日本奈良佐保短期大学、大阪武库川女子大学等老牌院校也因生源问题难以为继;美国拥有近180年历史的麦克默瑞学院关闭,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49个全日制专业暂停招生……
“躺平上大学”是幻觉
教育将迎来更深层变革
面对生源减少,不少人憧憬“教育不卷了”、“躺平也能上大学”,但现实可能更为复杂。教育领域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有没有学上”,而在于“如何上好学”,以及“教育体系如何适应人口新格局”。
未来十年,初中到高中将相继迎来学生峰值,部分地区学位紧张仍将持续,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不会减弱。
长期来看,教育领域将面临更深层的结构性调整:基础教育领域,学龄人口减少以及人口流动导致城乡、区域学龄人口差距进一步扩大,偏远乡村可能出现教师过剩,而城镇学校却面临师资短缺;高等教育领域,缺乏特色、办学质量不佳、专业设置滞后的高校(无论公办、民办)将首当其冲面临生存压力。
此次两项新政的出台,是应对人口危机的重要一步,在为育儿家庭减负的同时,也为教育领域的转型布局争取了时间。但真正破局,还需系统性改革——人口结构变化或许能推动教育摆脱“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核心赛道,倒逼教育从“应试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和“需求导向”,让人才培养真正匹配社会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卷能力”而非被动“卷分数”。
这场关乎千万家庭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媒体相关报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