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院士增选的3个结构性信号
2025-11-24 09:0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合计144人。这份被誉为“中国科技最强大脑”的名单,不仅是对杰出科学家的认可,也折射出我国科技人才的结构变迁:年龄结构变化、女性科研力量崛起、企业创新主体壮大,这三大趋势比谁当选更值得关注。

  变化一: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在增长

  与2023年相比,2025年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普遍上升。中国科学院2025年新晋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7.3岁,高于2023年的54.7岁;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也从2023年的58.2岁提升至60.6岁。

  从年龄分布看,年轻化趋势明显放缓。中国科学院今年50岁以下的院士仅有4位,数量较2023年的8位减少一半。其中,最年轻者为44岁的刘若川(北京大学),作为全国首位“80后”院士备受关注,他在数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此外,60岁及以下院士共有49位,占比67.1%,较2023年90%的占比下降了22.9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方面,今年未出现50岁以下当选者,60岁及以下的院士共有31位,占比43.7%,而2023年这一比例高达81.1%。工程院最年轻的当选者是53岁的姜卫平(武汉大学),是大地测量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整体来看,本轮院士增选更加重视科研积累的深度和长期贡献,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体现出对“厚积薄发”型科学成果的重视。

  变化二:女性科学家力量在崛起

  在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女性科学家的比例和影响力达到新高,特别是在中国工程院,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中国工程院新增8位女性院士,而2023年仅有1位,增幅惊人。这些女性不仅不再局限于生命科学、医学等传统领域,更在多个“硬核”工科方向实现突破。

  例如,黄维娜(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王晓云(中国移动)入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李红霞(中国宝武钢铁)则进入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她们的当选表明,女性科研力量正在机械、通信、材料、国防等长期由男性占据主导的领域中实现跃升。

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女性

  中国科学院方面,女性院士数量保持在5位,但她们的研究方向分布广泛,涵盖生命科学、地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关键学科。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技术突破领域,女性科学家都展现出强大实力。

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女性

  总体来看,女性院士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更反映了科研生态的改善和性别平等的持续推进。她们正在成为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为更多女性投身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树立了榜样。

  变化三:创新主体多元化,企业院士显著增加

  2025年院士增选中,来自企业界的科技人才比例明显提升,创新主体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尤其是在中国工程院,来自企业的院士的数量多达22位,占比31%,较2023年的9位(占比12.2%)大幅增加。其中,来自民营企业的三位院士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比亚迪的廉玉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金发科技的黄险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宁德时代的吴凯(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这标志着科技创新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

  这一变化突显了国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视,并推动了“产学研融合”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企业院士的增加,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更加多元化,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愈加突出。这三家企业均处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位置,他们的入选意味着企业科研实力已进入国家顶尖人才体系的视野。

  企业院士的增加不仅体现出国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也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结语:迈向科技自立自强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呈现出的多项变化,显示我国科技人才选拔机制正在加速优化。平均年龄回升、女性院士增多以及企业院士比例提升,是最值得关注的结构性信号,也与国家科技人才评审机制改革的方向高度一致。

  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2023年4月发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2025年4月修订)的出台,院士遴选导向愈发明确: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论人才;更加突出对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新兴与交叉学科专家,以及承担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团队的支持。同时,制度进一步向中青年科技人才、女性科研人员、西部地区和民营企业优秀专家倾斜,推动形成更加均衡、包容的评价体系。

  这些制度导向与2025年增选结果中的年龄结构变化、女性科研力量崛起以及企业院士明显增多形成了高度呼应,表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正沿着“服务国家战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多元创新主体”的方向不断深化,汇聚起迈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力量。

  本文版权为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王阳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21 23:17
SRC-736522323 2025-11-21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