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校文化研究专委会2025年会暨AI赋能学校文化创新论坛在京召开
2025-11-05 11:5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校文化研究专委会2025年会暨AI赋能学校文化创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央美院附属实验学校承办,同时得到了《生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等学术刊物和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教育家网等媒体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校长及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展开专题研讨,共同规划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蓝图。

  11月1日,年会开幕式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校文化研究专委会秘书长梁鹤博士主持。专委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杨雪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专委会成立以来紧跟国家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学校发展需求,开展育人体系构建等研究和实践工作;人工智能是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手段,能助力学校优质文化浸润,也是培养文化自信、为教育强国和时代新人培养注入力量的重要举措;学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愿借技术之力,助力每个孩子在优质文化氛围的学校中学习和成长。

  专家报告环节由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用军主持。三场聚焦AI与文化融合的专题分享极具前沿价值。资深学校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以“建设秀外慧中的学校文化”为题,结合20余年研究积累和全国数百所学校文化建设指导的实践经验,系统讲解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核心是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改进的系统抓手。讲座明确了学校文化由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两大体系构成;界定了好学校(管理标杆、组织自转、文化优良)与好文化(秀外慧中诚内)的标准,强调文化领导力是破解建设难题的关键。同时给出了文化提炼、认同的具体方法,以及方案落地的宣传路径,并指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乐观学习、助力学校系统思考、打造价值驱动型学校,让师生过上美好教育生活。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副处长冯加渔博士围绕“数智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展开:阐明数智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建设目标;分析建设中立德树人等核心的“不变”与形态、逻辑等方面的“变”;给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维度落地路径;还指出常见误区及破解思路;最后结合案例分享经验并展望未来,强调“技术为器、育人为本”。

  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央美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姜源做“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报告,主张以“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办学理念,反对“重装修轻装饰”的豪华化倾向,追求教育本质。他结合学校发展历史,遵循整体性、独特性、主体性、规范性等原则,将文化建设纳入科研体系,确保其科学性与系统性。校园建筑、图书馆、教室等空间均围绕核心文化设计,注重艺术性、色彩搭配,融入美术、书法等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环境;通过培训提升校领导及中层干部的文化意识与领导力,夯实文化建设的人力基础。最后他强调,文化自信决定学校办学层次,教育必须服务国家发展;强调文化建设是长期过程,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追求师生自觉自愿的文化认同;未来期望打造能走向国际的学校文化品牌,让学生在优良文化熏陶中成长。

  沉浸式校园参观环节中,参会代表共同参观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和特色,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学校文化的深度积淀和“技术赋能文化”的鲜活实践,为下午的研讨积累了丰富的现实案例。

  研讨交流环节由专委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国建文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尚伟伟老师从理论层面解析AI赋能学校文化的逻辑框架,并从国家文化、社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度解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付云海副校长分享了该校AI家校文化共育平台的搭建经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薄存旭教授从国家站位出发,结合区域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探讨AI如何助力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整合与传播;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王菊研究员从教育家精神角度阐释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李艳校长结合办学实践,谈及AI在校园精神文化提炼与传播中的应用心得。自由发言阶段,与会者就“AI时代文化育人的边界把控”“技术落地的资源保障”等实际问题深入探讨,务实的观点与鲜活的案例让研讨兼具深度与实用性。

  专委会副理事长洪锡寿总结了本次年会的核心共识:AI赋能学校文化创新,需坚守“育人初心”与“技术理性”的平衡。并对2025年度专委会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呼吁与会单位以本次年会为起点,加强合作、深化实践,让学校文化建设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真正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次年会以“AI+文化”为纽带,搭建了思想交流与实践共享的高端平台,不仅凝聚了智能时代学校文化创新的共识,更指明了具体的实践方向。未来,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文化必将在AI的赋能下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全新动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