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提升文博人才国际化素养,拓展国际化视野,助力我国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11月7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传媒大学及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互鉴·国际文博讲堂”第二场活动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进行。线下邀请了北京市文物局系统优秀人才、青年代表及“京彩文化”项目高校学生等60余人现场参与;线上则通过直播向文博领域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开放。

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副主任罗颖主持开幕式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主持专题介绍
本次活动以“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为主题,聚焦全球视野下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全球策略、本土实践及现实挑战,探索全球规范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乔治奥·安德里安教授以《国际文化遗产申遗的策略与经验分享》为题,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要求,系统阐释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思路。他结合欧洲多国在文化遗产申报上的成功案例,深入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申报特点,并进一步分享了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路径,为现场听众带来了宝贵的国际视角。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乔治奥·安德里安
非艺公司联合创始人文森佐·德·马西、宋雨函教授以《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播》为题,介绍了AI技术赋能中外博物馆的一系列实际案例。他们重点围绕三星堆神秘文物的高精度修复、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复原与虚拟策展,生动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览创新中的具体应用,清晰勾勒出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深度融合的未来方向。

广东外国语大学教授文森佐·德·马西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涛以《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实例》为题,聚焦中国大运河这一活态遗产的保护实践。他详细讲解了我国针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所建立的预防性保护机制与系统性措施,分享了如何在日常监测、风险评估和针对性干预中实现文化遗产的“防患于未然”,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智慧。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涛
中国社科院高级工程师孙燕老师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北京中轴线作为系列遗产的复杂构成及其深厚的历史发展脉络。她详细阐述了在北京市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下,中轴线文化遗产如何不仅得以完整存续,更反哺于城市,在推动经济活力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孙燕
以上五位中外文化遗产与保护领域的专家,紧扣活动核心主题,通过深度的经验分享、前沿的理念碰撞与开放的互学互鉴,不仅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申遗实践工作注入了前沿的智力支持,更搭建起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桥梁。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乔治奥·安德里安、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资深讲师斯图尔特·博奇、非艺(广州)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文森佐·德·马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杨巍副馆长、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方向学术带头人、建筑历史研究室负责人李卫伟、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张云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孟楠等一起探讨了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中的AI技术应用、博物馆运营商业模式拓展、促进社区参与的博物馆公共教育等主题。
现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中外师生积极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