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四川省高考录取工作已临近尾声。这段时间本是考生和家长憧憬未来的时刻,却也成了诈骗分子伺机而动的“窗口期”。他们利用考生及家长急于确认入学事宜、渴望踏入理想院校的心理,抛出各类精心设计的骗局,用编织的谎言和看似“靠谱”的方法迷惑人心。所以,越是到了录取的最后节点,考生和家长就越要绷紧防范之弦,避免跌入诈骗陷阱。
“计划外招生”骗局:虚假承诺的陷阱
案例
2023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该案件中,被告人刘某对肖某谎称自己和某音乐学院有“预留名额”的协议,只要肖某支付12万元“操作费”,孩子不用考试就可以通过特招被该音乐学院录取,还承诺会找学院的老师给孩子进行免费培训。爱子心切的肖某信以为真,匆忙转账。然而,之后既没有等到所谓的艺术培训,该音乐学院录取名单中也不见孩子的名字,再联系刘某时,对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经咨询,学校招生办明确回复,学校从来没有“预留名额”这一说法。
▶提醒
教育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明确要求,“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事实上,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招生计划均由省级考试招生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绝不存在所谓的“预留名额”协议招生。
安排“名校学籍”:高额费用背后的骗局
案例
2025年,张女士经熟人介绍结识李某,对方自称认识名校 “校领导”,可安排名校学籍。张女士儿子是今年高考生,望子成龙的她委托李某帮忙,在其“牵线”下辗转多个“知名大学”,累计支付270万元“代办费”,却始终未获“名校学籍”。李某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拿出伪造的“学籍档案”和“录取通知书”。张女士察觉被骗后报警,警方经侦查发现还有其他受害人,随后奔赴多地抓获李某等20余名嫌疑人。经查,李某等人通过线上线下虚假宣传,以“代办名校学籍”为诱饵,伪造相关文件实施诈骗,涉案资金上千万元。
▶提醒
高校学籍是通过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统一审核和注册的,注册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绝不可能通过所谓的“代办”“关系”等方式获取。任何声称花钱就能买到名校学籍的说法,都是骗局。考生和家长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不要轻信所谓的“内部关系”,避免因一时的糊涂而造成财产损失。
留学诈骗:看似方便的“出国捷径”
案例
2024年,寿光市公安局城区派出所破获了一起虚假代办出国留学的诈骗案。犯罪嫌疑人胡某为外地人,曾在寿光开办过中介机构。刘先生想让儿子出国留学,委托胡某为儿子代办出国留学事宜。胡某编造出中介费、申请费、学位费、学费等各种费用,并伪造了出国留学录取通知书、出国机票等,先后骗取受害人50余万元。最终,胡某被刑事拘留。
▶提醒
广大学子和家长务必擦亮眼睛,警惕留学招生和代办出国留学诈骗。出国留学人员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了解有关情况和信息:一是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进行查询;二是咨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外国驻华使馆等。在了解国外高校的真实背景和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相关程序后,通过正规渠道申请,慎重作出选择。
冒充学校发助学金:披着“善意外衣”的致命圈套
案例
2016年高考,徐某某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她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在这通陌生电话之前,徐玉玉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由于前一天接到的教育部门电话是真的,所以当时并没有怀疑这个电话的真伪。按照对方要求,徐某某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万分难过,当晚就和家人去派出所报了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没能挽回她18岁的生命。
▶提醒
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信息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发放前不会要求预先缴费或提供关键个人信息。凡是涉及转账或索要密码、验证码的,务必高度警惕,立即通过官方电话核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