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学术活动举行
2025-08-20 13:3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8月17日,第五届全国教创赛同期举办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学术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召开。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李惊涛出席活动。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陆一教授,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党委书记冯慧华教授作大会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教授和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厚宝教授分别主持。

王博致辞

  王博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欢迎与会嘉宾的到来!他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核心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归根结底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之争。北京理工大学通过85年的办学实践,深刻领会办学的“六个必须坚持”,深化“寰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加”“减”“乘”“次方”多措并举,构建起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才培养质量跃升的“指数增长模型”。他期待与会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进一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深化合作,不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李惊涛致辞

  李惊涛在致辞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教委紧跟时代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的政策,为应对AI冲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期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打通国家及北京市高等教育政策与高校教学创新实践的衔接通道,推动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梅赐琪作报告

  梅赐琪在《工序还是场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方式选择》报告中,以“教育者真的能够培养创新吗?”开篇,引发与会者思考,进而分析了工序式教育的必然和问题,提出了场景式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雅尝试”。他指出,新雅书院的“书院一万小时”“一事计划”“新雅小课”等探索,让学生在大学的容错空间里与各种不确定性相遇,不追求确定性知识,而更加在意“不完备”条件下探索的能力。

刘云杉作报告

  刘云杉作了题为《涌现的动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的报告。她指出,创新具有“在哪儿发生”的生态特征,且具有不可还原、不可复制的特征。用工程思维再制创新、再造创新人才无视了创新独有的难以预测、复杂性与神秘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特征是涌现,动能来自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者、有挑战的任务与教学环境构成一个连续的、生气勃勃的能量场; 进而,求知者、待彰显的事物构成求真共同体,他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不断逼近“未知的未知”。

陆一作报告

  陆一作题为《我国考试选拔体制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她指出,总分统招、竞赛保送、强基计划是我国高考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的主要路径。通过对我国8所一流大学调查数据进行评估,她发现基于竞赛标准录取的强基计划生各方面表现更好;科学兴趣较低的投机型、策略型强基计划生表现较差,自我否定当初选择这一项目及专业的概率显著更高,而科学兴趣浓厚的志愿型、卓越型强基计划生表现更佳。她提出,未来高考体系应进一步确立全科优学型、特长天赋型和战略后备型的选才定位,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前置性测评工具。

王骏作报告

  王骏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新时代拔尖领军人才》主题,分享了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亟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和体系;社会需求正在面临爆炸性融合,深刻期待有效作支撑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他强调,人才培养是南京大学的立校之本,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了从教学到教育的“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本科生打造1+X+Y“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打造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人工智能教育。

冯慧华作报告

  冯慧华以《卓然特立 精工未来--北京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以“SeeME”领英计划为牵引,在传承红色基因、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探索本博优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深化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N+3N)2(面向数理基础课)、(1+N2)(面向学科基础课)、P-IC2TI2(面向综合设计课)等课程改革建设范式,展现了北理工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的坚定步伐、特色探索与育人成效。

王军政主持会议

徐厚宝主持会议

  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支持并承办。活动以“践行强国育人使命,培育时代创新英才”为主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分享智慧,深入交流,共享真知灼见,共研核心规律,共谋发展良策。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