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全面介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自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
朱自锋介绍,五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可概括为“四个更加”:
第一,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十四五”时期,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冠名“大学”的高校增加至13所,填补了艺术、体育类本科学校的科类空白,弥补了部分省辖市本科学校的区域空白。“十四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毛入学率有望达到60%,与“十三五”末相比提高8个百分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
第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更加显现。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郑州大学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自然》《科学》发表高能级创新成果。“双一流”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在载流摩擦学、粮油储藏与加工等特色领域稳居前列。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河南,高校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5家,实现重大突破。“国字号”相继扎根中原沃土。
第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和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直接服务支撑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均占比70%以上。河南省成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二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现代农业、未来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己任,设立247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创建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215个科技小院,实现了校企研发中心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08个、一流课程525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契合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瞄准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产出了“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等一系列创新成果。高质量建设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55家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超过3.8万项,经费达到90亿元,切实做到“社会和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与此同时,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及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等等。
第四,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深化。一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改革,完善项目评审、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等激励引导制度,探索实施长周期稳定支持和评价、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动高校院办校、大部制、学部制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学分制、书院制、研究性教学、本研贯通等育人模式改革,深入推进AI赋能人才培养,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三是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对53所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每年投入1.82亿元实施专业评价和一流专业建设,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是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引育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人才第一生产力的大旗高高举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