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把握时代脉搏、服务社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西迁之光工作室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彭康故乡——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开展系列活动。团队分两支队伍,将西迁精神融入红色主题展演、教育精准帮扶、乡村振兴调研、校地企协同创新等环节,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新时代青年砥砺奋进的青春力量。
深扎彭康桑梓:多元立体传扬西迁精神
主题展演赋能文化浸润。团队在上栗中学开展“向西而歌,薪火长明”红色主题展演,校内党团支部、兄弟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成员等百余人共聚云端同步观演。交大宣介《从梧桐道到星辰大海》回溯学校与国家同频共振129年的发展成就;西迁精神宣讲讲述西迁人“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无私奉献;团队深情演绎话剧《向西,再向西》,再现彭康校长擎旗西迁的历史场景;叙事党课《我们的二十二岁》通过两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诠释个人选择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命脉。展演覆盖线上线下千余名观众,让西迁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共鸣。
理论宣教赓续红色基因。团队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延伸至社区、学校、景区等多样化场域,让“高大上”的理论“沾泥土”、“冒热气”。杨岐乡关上村和滨河社区里,团队以伟大建党精神与西迁精神宣讲的“温度”标注民生“刻度”;彭康母校萍乡中学教室内,老校友革命与奉献的一生为少年播下荣校报国的种子;彭康生平业绩陈列室里的红色党课和杨岐山景区舞台上吸引游客驻足的话剧展演,让景区内“西迁之光”校外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时的愿景——打造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了解彭康伟绩和西迁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成为现实。
教育帮扶践行精神伟力。支教分队秉承身体力行西迁精神之志,在上栗镇胜利小学开展“七彩课堂”支教活动,7天30节课覆盖120余名学生,聚焦学生多维能力培养,实现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通识课程通过唐风宋韵、法语初探等拓宽知识视野;科学实验课将“水的表面张力”“视错觉原理”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动手操作,破除学生与科学的疏离;非遗工坊以剪纸、中国结编织等“指尖技艺”厚植文化自信;心理课程针对留守儿童设计“棉花糖实验”、人生愿景图等互动环节,补位情感关怀与成长引导。
深挖发展脉动:乡村振兴淬炼青年担当
产业发展凝聚振兴动能。团队走进田间地头,以青年视角记录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的进程。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退役军人张学涛扎根乡土20年,在栗兴农业果业示范基地开创“果树认领+自由采摘”产业链,成为县域特色农业标杆。上栗镇集中育秧中心“农业实验室”里80余样试种品种也加深成员们对农作物的了解。作为花炮之都,上栗县花炮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江丰烟花坚持“安全、绿色、创新”理念,打造“稻穗烟花”“毛主席去安源”等全网播放量破亿的文化IP产品,彰显文化与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活力。“上栗小西湖”曾是烟花产业重镇,“关停并转”规范生产展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辩证法则。杨岐铺子从鞭炮厂转型为非遗食品企业,推动上栗酸枣糕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发展和产业兴衰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深化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创造”的理解。
基层治理彰显制度优势。在基层治理一线,团队深刻体悟“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坚定“向下扎根、服务人民”的信念。滨河社区以“14个网格+535名党员志愿者”构建“民情温度计”体系,落地智能充电桩、助老食堂、“光影学堂”等民生项目,将习近平总书记“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的要求转化为“亲情治理”实效。杨岐乡关上村聚焦社会老龄化和儿童照护问题,打造“一老一小幸福院”,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文化、健身、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延伸基层治理深度与广度。赣湘边界的高山村则通过“211”党建联建机制,实现与李畋村从“边界矛盾多发地”到“联合治理新高地”的转变,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资源共享成为常态,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深化协同机制:校地企联动共育时代新人
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与江西华健电力工业有限公司携手举行“西迁之光筑梦基金”捐赠仪式暨主题党日活动,深化校企一体联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仪式上,华健电力董事长、彭康曾孙辈族人彭世健强调,基金是“深化科技合作、人才共育的纽带”;彭康书院党总支书记、院务主任叶明指出,此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西迁之光工作室主持人南亚娟提出未来工作室在精神传承、实践育人、创新孵化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党日活动中,师生深入企业车间了解自主创新成果,构建共同学习场景追忆西迁历史、诠释党员担当。彭世健在访谈中表示,祖辈的革命创业精神为他埋下“实干报国”的种子,创业维艰之际西迁精神成为他带领企业突破瓶颈的精神支柱。他坦言,实体企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必须紧密依托高校科研力量,目前企业已与西安交通大学在热能高效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基地建设强化精神传承。自2024年初,西迁之光工作室与上栗县委县政府、上栗中学以项目形式共同推进西迁精神(上栗县)传承基地建设,捐赠历史文学、科普励志类书籍三百余册,将基地打造为中学的一方文化育人阵地。展厅区域则重在承载红色资源:“赓续传统·向西而歌”展厅展示交大发展成就;“戎装学者·交大掌门”展厅呈现彭康革命与教育业绩;“西迁精神”展厅梳理西迁精神发展脉络与工作室育人成效。团队成员刘玉茹、史承凡的示范讲解,为基地培养本校宣讲队伍奠定基础。此外,彭康书院叶明、南亚娟一行在走访彭康故居所在地福田镇双源村后,赴萍乡中学与校方洽谈“西迁精神(萍乡中学)传承基地”建设事宜,双方就推进红色研学、凝聚育人合力等达成一致,致力于搭建精神传扬与实践平台,扩大优秀文化辐射网络。
从西迁专列承载的报国壮志,到赣西乡村跃动的青春身影,西迁之光工作室社会实践团队的上栗之行启示广大青年,须以历史精神为魂,在创新叙事中激活红色基因;以国情社情为本,在一线实践中淬炼使命担当;以协同机制为脉,在校地企融合中探索育人新路径。面向未来,西迁精神将继续指引青年向西而行,向需而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智慧融入民族复兴征程,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青春动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