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欧亚学院基层就业——陈埏:向南疆,以青春赴一场山海之约
2025-11-27 17:22:00
西安欧亚学院

  西部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招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前往西部基层开展1至3年的志愿服务。当青春与广袤西部相遇,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怀揣热忱、践行理想,扎根基层一线,用实干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边疆发展注入鲜活动能,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荣光。

陈埏参加集中培训

  西安欧亚学院始终关注青年基层就业成长,聚焦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真实实践,以客观笔触记录下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扎根故事。这些故事里,既有讲台上的谆谆教诲、田埂间的辛勤耕耘,也有家访时的真情互动,更有深夜里迷茫与坚定交织的内心蜕变,每一个片段都鲜活展现着青年与基层同频共振的成长轨迹。

  在众多投身西部的青年中,西安欧亚学院2025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陈埏,走出了一条扎根边疆、奉献基层的独特青春之路。从校园里的志愿服务爱好者,到主动奔赴南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她的选择与坚守,正是新时代青年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的生动缩影。

陈埏参与基层工作

  记得在校期间,她就特别喜欢参与志愿服务。最难忘的是大三那年,她主动申请去陕南山区的乡村幼儿园支教。那些孩子们从刚开始怯生生地躲在门后,到后来围着她唱儿歌、讲故事的变化,让她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这段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基层需要更多“既能哄娃又能办事”的多面手。

  2025年,她毅然报名参加西部计划。

  选拔并不轻松,笔试考察政策理论,面试时,考官问她:“如果村民不理解政策,你怎么办?”她回想起曾在社区参与调解的经历,回答道:“先耐心听他们倾诉难处,再用百姓听得懂的‘土话’解释政策。就像给老人喂药,总要掺一点糖。”就这样,她拿到了前往新疆阿克苏的入场券。

  毕业的喧嚣还未走远,她却早已将目光投向了祖国西北的广阔土地。当身边的同学纷纷走向繁华都市,她却选择将青春书写在边疆的乡镇之中。

  学前教育专业赋予她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份对“人”的关怀与对基层的深刻理解。她渴望把这份理解,转化为服务乡野最细微处的温暖力量——作为一名基层办事员,真正扎根大地、倾听脉搏,成为乡亲们身边靠得住的帮手。

  通往南疆基层的路,每一步都写满汗水与坚定。父母曾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偏要去南疆?为什么选择最基层?”她忘不了曾经在偏远农村见到的画面——老人为办一个证件艰难跋涉:既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也因对流程、电子化操作不熟悉,常因材料不全反复奔波。她郑重地回答:“因为那里最需要被看见,最需要年轻人。我的专业教给我沟通与耐心,我愿成为那一座最微小的桥。”最终,当阿克苏某镇的录取通知真切地握在她手中时,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纸派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图2 陈埏参与基层工作

  未来的画卷,正在她的脚下徐徐展开。初到乡镇,她愿做一颗谦卑的“螺丝钉”,从整理档案、吃透政策、熟悉一村一户做起,把乡亲们的期盼牢牢记在心里。她尝试把专业特长和基层工作结合起来:参与优化村级早教资源,开展家长课堂,让教育的种子在南疆的土地上也能生根发芽。她还要走进田间地头,在葡萄藤下、红枣林间,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聆听民心。

陈埏参与基层工作

  两年的服务期,并非终点,而是扎根的开始。她立志在这之后报考本地公务员,让青春更深地融入这片热土——不仅要让政策传递出温度,更要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乡亲们口中“靠得住的小陈”。让每一项惠民举措,都通过她这双基层的手,稳稳地、暖暖地,落进南疆的千家万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