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呔,齐动员呀么嗬嗨......”甘肃南梁的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内,嘹亮的歌声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
近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师生一行用九天的时间,追寻八路军115师的奋斗足迹,前往甘肃、陕西、山西和山东四省,通过红色研学、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式重走初心之路,开展革命文物寻访与保护传承暑期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守护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实践期间,队员们走进南梁纪念馆、陕甘边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革命文物,学习波澜壮阔的陕甘革命斗争史,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工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奋斗历程,了解八路军115师在齐鲁大地的革命事迹,深刻体悟南梁精神、太行精神、刘胡兰精神等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过程中,队员们收集资料,实地走访,与农民讲解员、旧址管理员深入对话,聆听他们坚守岗位13年只为讲好红色故事、住在窑洞9年只为完成父亲未竟心愿的感人事迹。“是文物选择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文物。保护和记录它们,是我一路走来克服困难的支撑。”为了收集革命文物,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馆长高宇峰走遍了吕梁大大小小的村落,他身上对热爱的坚持、对文物的珍视、对文化的传承无不激励着队员们向下扎根,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保护好革命文物和红色记忆。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录制了讲解微视频,整理了口述史资料,梳理了实践调研报告,形成了“红色故事+学术阐释+青年讲述”的三层内容框架,为后续红色故事宣讲提供素材。同时,依托微对话、Vlog、图片集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故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专业技术修复红色遗迹本来的模样,更是要将战士们用生命铸就的刚毅、忠诚与担当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物叙事。”考古学院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专业2024级本科生王孚苓说道。
九日征途,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与革命先辈的深度对话。在今后的学生、工作和生活中,队员们将把此次实践活动中的所学所思转化为具体行动,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本领,服务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