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金光勇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探索以及学校参与第63届高博会的筹备情况进行了分享。
中国教育在线:作为第63届高博会的参展学校,请您介绍参展筹备情况,同时聊聊对本届高博会的期待?
金光勇:感谢媒体朋友对学校的关注。第63届高博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届高博会,可以用“三个首次”来形容:一是本届高博会是转型升级后的首次展会;二是本届高博会期间首次举办高等教育强国论坛;三是高博会首次选择在东北地区举办。
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吉林提出推动东北振兴10周年,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发布的第一年,在此背景下,更是赋予了本届高博会特殊的使命和意义。长春工大高度重视本届高博会的参展筹备工作,坚决贯彻省市专班的工作部署,将参展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推进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第一时间组建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工作专班,成立布展组、论坛组、宣传组等8个工作组,制定参展任务清单,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形成了“专班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精心设计参展内容。结合本届高博会主题,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服务吉林振兴发展,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视角,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成果和优势特色。
三是加强统筹调度。专班成立以来,执行周例会制度,多次召开筹备工作调度会,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加强与“一对一”对接高校沟通联络,探讨交流合作。
目前,学校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相信,在省市专班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定能为本届高博会成功举办贡献一份力量。
本次高博会在家门口举办,因为地缘带来的便捷,我们对本次高博会也充满了期待。一是展现“产教科融合”改革成果,强化应用研究型大学品牌。以高博会为窗口,系统性呈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效,重点展示碳纤维、高氮钢、搅拌磨檫焊等“在地转化”案例,凸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的“长春工业大学经验”。二是深化“有组织科研”对接,激活区域创新生态。借力高博会,推动校内实验室成果向域内外企业精准转化,强化与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实现“高校解题—企业验证—区域增效”闭环,助力吉林省车辆产业技术升级。三是以“实战化布展”,提升办学影响力。依托高博会,将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与产业服务成果转化为可视化案例。通过实物展品,直观呈现学校在缩短技术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贡献,打造“硬核工科”形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学习交流与双向互动,促进我们自身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长春工业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您如何理解其深刻内涵?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金光勇:先谈一下我对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理解。您问题中的内容都体现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共生的系统观念。我们知道,产业振兴需要科技赋能,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发展。这是一个“教育-科技-人才”逻辑闭环,三者互为根基、相互赋能。
一是运用系统思维看三者内在联系。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割裂思维,构建三者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第一,教育是根基。高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是科技突破和人才供给的源头。长春工业大学立足工科优势,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持续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紧缺人才定制班等差异化培养项目,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第二,科技是引擎。科技创新的高度决定产业竞争力。长春工大秉持工业报国初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吉林省车辆产业需求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碳纤维全产业链升级、金属材料强韧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区域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第三,人才是纽带。人才是链接教育成果与科技转化的核心载体。长春工大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规范人才引进管理工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增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引擎支撑。
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看三者之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是要求高校打破围墙,主动融入国家与地方发展大局。第一,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长春工大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与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攻关,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重大关键技术,为吉林省车辆产业解决了诸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第二,创新链驱动价值链。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碳纤维制备成套关键技术的中试放大及产业推广应用,重点扶持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粉末冶金材料关键技术成果转化转移,实现校企双赢,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国产化装备关键部件新质生产力。第三,政策链激活生态链。学校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鼓励采用多种渠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长春工大与中车长客、吉林泰浩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台(套)轨道客车专用搅拌摩擦焊设备,成功应用于我国动车、高铁和地铁车身的成型加工。
教育培土,科技生根,人才成林。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和“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1万余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战略发展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关于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结合长春工业大学工作实际,谈几点感想,希望为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高校要抓科技创新,就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要抓产业创新,就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要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就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一是构建教育、创新、产业的耦合共生链。在人才培养端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开展学科、专业群建设,围绕车辆、新能源等吉林省支柱产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长春工大组建了先进制造与装备技术等4个学科群和4个专业群,构建了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在科技创新端要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攻关大项目,提高科研创新与应用实际的紧密度。学校推进汽车、轨道交通等关键零部件前沿领域的布局。与产业对接,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与校外企业合作对接的匹配度。学校创建汽车与轨道交通、碳纤维2个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碳纤维、汽车产业智能装备制造3个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
二是构建需求、供给、评价的科创赋能链。聚焦吉林省产业痛点,以“需求挖矿+精准供给+科学评价”重构科研逻辑。整合校内外平台资源,建立学术创新团队。我们长春工大为一汽集团红白车身焊装生产线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数字化制造系统。深化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改革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成为“解题专家”。学校联合驻省企业研发扁线电机发卡成型关键技术,打破了欧美日等国的技术垄断,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域内外企业合作开发高强韧球墨铸铁材料、高氮钢材料、超级贝氏体钢等,广泛应用于红旗、奔腾等品牌汽车的轮毂支架制,实现在红旗V8T、V6T涡轮增压发动机上规模化应用;还与长春奥特利夫汽车零部件公司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产品已配套宝马、奔驰、奥迪、长城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
三是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的人才裂变链。政府层面要做好统筹规划和政策牵引,对接与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推动各级各类招聘会,按需引才。学校层面要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专项行动,坚持“一人一策”落实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待遇。社会层面要构建良好的用人生态,用人需求与学生能力匹配,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良性衔接。长春工大联合吉林省教育厅、工信厅发起“吉林省高校服务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就业联盟”,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的持续裂变。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绝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设计打破体制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重构价值标准、通过生态培育形成可持续动力。长春工业大学的实践表明,唯有将高校发展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主战场,让课堂连接生产线、实验对准需求端、人才扎根产业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铸魂、科技攻坚、人才筑基的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注入“源头活水”。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