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黄凤文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围绕企业办学主体地位、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国企办学特色发展等话题,分享了学校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特别强调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背景和发展情况。
黄校长: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办学的重要政策。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今年6月,北京市也印发了《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北京职业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这些政策为企业办学指明了清晰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国企办学的信心和决心。
北京市商业学校创建于1964年,是一所国企办学的国家公立中等职业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大型国有企业——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学校现有中、高职全日制学生35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4000余人,年培训10000余人次。学校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契合高精尖产业发展新需求,构建了“多元化办学、多层次培养、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横向来看,我们实现了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社会培训服务多元融合、协调发展。从纵向来看,我们形成了中职、五年制专科、“3+2”中高衔接、“3+2+2”中高本贯通、成人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等职成一体、多层次衔接畅通的办学格局。
学校三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共获得近4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学校还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中职唯一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唯一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唯一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双50强学校。
中国教育在线:作为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北京市商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与创新实践?
黄校长:作为北京市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举办的院校,我们依托祥龙公司国企背景,构建了系统化的产教融合体系。
在合作载体方面,与祥龙博瑞、阿里巴巴、用友新道等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其中祥龙博瑞汽车工程师学院是北京市首家建在企业的工程师学院。同时牵头组建校企双主体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设立魏俊强、秦英瑞大师工作室,共建“魏工养车”“工艺懋隆”等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祥龙博瑞汽车产业园牵头组建京津冀汽车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汇聚4家行业协会、25家汽车企业、3家科研机构和28所中高本院校,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全产业链园区+跨区域协同”模式,其“产学研训一体化”课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在生态构建方面,校企共建37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5个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集教育、培训、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模式。
以与祥龙下属三级公司大明眼镜的合作为例,由大明眼镜首席技术专家秦英瑞大师领衔,打造“课程实训—校内运营—企业实习”三阶育人体系,创新“研训耦合”模式,实现验光精度提升4倍的技术突破。共建眼健康科普馆,基于近万例筛查数据研发近视防控镜片,并将成熟模式辐射至河北阜平,助力区域职教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教融合生态。
中国教育在线:国企办学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北京市商业学校是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效?
黄校长:国企办学的独特优势,我想从五个维度来阐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五维“嵌入性融合”模式。
第一,结构嵌入:组织系统的耦合架构
作为祥龙公司九大二级单位之一,学校发展规划深度融入集团整体战略体系。这一安排从制度上确保学校与集团其他业务板块同频共振,推动校企关系实现从“服务支持”到“战略协同”与“双向赋能”的根本转变。通过实施“镜像式组织架构”,学校专业系部直接对应企业核心业务,并专设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办公室等,直联集团相关业务部门,确保校企对接精准高效。
第二,制度嵌入:治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我们构建了“多维互惠”校企激励机制:实施校企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金,推进“名师带徒”制度化工程。同时,共建“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等实体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实体化运营,全面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与生产标准,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有机衔接。
第三,资源嵌入:要素流动的共生机制
在物质资源层面,我们与祥龙公司二级企业共建“四位一体”实体平台,实现设施共享与功能互补。人力资源方面,通过管理层交叉任职机制,学校原主要领导已出任祥龙二级企业负责人,促进管理理念深度融合。技术资源方面,我们承担了企业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年培训员工数千人次。信息资源方面,构建的校企大数据平台、职业素养护照系统,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全流程数据支撑。
第四,文化嵌入:价值认同的形塑过程
我们创新构建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团产业文化与劳模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通过打造8家国企特色思政教育基地,将企业重要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并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第五,关系嵌入:社会资本的累积网络
学校原任党委书记、校长转任二级企业负责人后,凭借其对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深刻理解,他们在企业决策层面持续为学校争取全方位支持。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校友网络的维护与活化,构建起基于情感认同与价值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中国教育在线:您刚才提到的“嵌入性融合”模式非常系统,这种融合是如何演进和深化的?
黄校长: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五维嵌入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结构嵌入是基础,制度嵌入是保障,资源嵌入是关键,文化嵌入是灵魂,关系嵌入是纽带。基于我们多年的实践探索,国企办学的嵌入性融合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特征,体现为从显性到隐性、从单向到互动、从结构到文化的多维度递进过程。
初期阶段以显性嵌入为主,通过组织结构和基础资源嵌入,构建契约式联结,奠定制度与物质基础。
中期阶段隐性嵌入逐步深化,文化融合与关系网络发挥关键作用,校企在价值理念层面深度对接,形成紧密社会网络。
成熟阶段显性与隐性嵌入相互促进,形成制度化深度融合共同体。其特征是:双机制相互增强、制度内化为价值共创体系、校企成为命运共同体。我们正处于此阶段,校企已超越简单合作,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教育在线:面向未来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北京市商业学校下一步深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黄校长:如何在保持国企办学特色的同时提升育人质量?如何在服务企业需求的同时辐射区域发展?如何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同时创新体制机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办学层次向高职和职业本科升级,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二是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三是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企业需求与区域发展的有机统一;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职教标准走向世界。
我们期待国家加大对国企办学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坚信,国企办学的独特优势必将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