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岁前,沈兴明曾给自己开过一次“追悼会”,年轻的他亲笔为自己写下“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沈兴明……”这样的悼词,并用书法为自己写了一个大大的“奠”字。他说,既然有些事情没法了断,那就想个办法。那个“追悼会”是一次向过去的告别,也象征着一次新的开始。
像这样十分大胆的做事风格,一直存在于沈兴明自由自在的人生中。这也正是江湾教育集团三所学校总是“花样”不断的原因。
在教师团队建设上,他将一个“信”字做到极致:捆绑全学科评价,哪怕一个老师学科贡献率低于其他老师,也同样能拿到和其他老师一样的奖金。这样的“不公平”,成为了一把刺激教师自我反思、倒逼教师上升的一把利器,业务能力好的老师会主动让一部分时间给需要提升的老师。“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也相信每个人都有上进的欲望。”
除了设置这样的教师评价机制,沈兴明还热爱“头脑风暴”,“我有时候会给我们管理层的几个老师烧菜做饭,大家一起聊聊天,头脑风暴一下。”沈兴明经常把这样的思想碰撞作为创新与突破的活力源泉。因为“我们”的力量远远大于“我”。
有一次,一位家长找沈兴明反映问题,刚开口说了一句,就被他打断了,“你是不是说错了什么?”家长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的是“你们学校张老师”。
原来,沈兴明一直强调,家校、师生该是一个团体,方向相同,目标相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彼此当成团队中的一份子,去“我”为“我们”。
家长立刻改口说道,“我们学校的张老师”。这一改口,思考问题的立场变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这个学期,他又有了创新——创立“江湾故事说”,让学生、家长、老师,甚至食堂大厨、保洁阿姨、保安师傅,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为校园、为教育发声。
“这是一种管理创新,让我能看到不同角度对于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思考,进而完善管理。”这是沈兴明设计这一活动的想法。意外的是,在一次次实施中,学生越来越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表达观点,老师也有了一次次自查自省与提出建议的机会,就连学校的后勤人员,都为是江湾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