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施光南诞辰85周年专场音乐会在浙音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欧阳菲)5月23日晚,为缅怀“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时代旋律・赤子之心——纪念施光南诞辰85周年专场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整合了图书馆、艺术处、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艺术指导教学部、作曲与指挥系、音乐教育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等多个部门、院系及乐团的200余名师生共同参演,以9曲匠心之作致敬这位镌刻时代的“人民音乐家”。
施光南先生的夫人洪如丁女士亲临现场,与学院领导、各界来宾、师生,共同沉浸在这场充满艺术魅力的音乐盛宴中,重温充满时代记忆的壮阔诗篇。

追溯艺术轨迹,传承赤子之心
作为新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的施光南先生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多情的土地》等众多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其作品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心声为创作源泉,被誉为用旋律书写时代的“时代歌手”和“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本场音乐会精心编排了9首作品,涵盖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及合唱等多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男女声二重唱《静夜思》《蓝天上飞过的跑马云(合唱版)》这两首作品是首次公开演出,从未公开发表。音乐会全面展现了施光南先生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音乐体裁上的深厚造诣与创新精神。
首演与经典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荣
音乐会声景交融,2首尘封遗作首次亮相,7部经典佳作焕彩生辉。
女高音独唱《西湖春》以杭州西湖春日为灵感,以江南民歌、越剧风韵点染水墨江南,声乐歌剧系教师许红霞的演唱空灵婉转,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生机娓娓道来。
首演的男女声二重唱《静夜思》则以李白同名诗为词,突破了西洋曲式创作手法,吸收民间戏曲与古典音乐特点,声乐歌剧系教师范双燕、方远清亮且低沉的嗓音,织就了游子月下怀乡的东方意境。
花腔女高音独唱《小鸟,我的朋友》创作于1984年。音乐教育学院教师卢思嘉的演绎轻盈灵动、极富张力,以花腔华彩的乐段摹写小鸟的自然灵韵。

女高音独唱《马铃声声响》创作于施光南与夫人恋爱结婚前后,声乐歌剧系教师李佳蔚以清新质朴的歌声,勾勒出知识青年返乡途中的丰收景象,抒发对时代变迁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男女声三重唱《橘颂》选自歌剧《屈原》,作为施光南先生倾注心血的未竟之作,声乐歌剧系教师刘伟、刘涛、虞晓曦的演唱深沉厚重,既展现了歌剧的宏大气势,亦成为作曲家一生奉献音乐的生动写照。
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创作于1963年,汲取了云南民歌的音调,管弦系教师钱寅斌的演奏将施光南先生少年时期的创作才情与对民族音乐的深厚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

弦乐四重奏《青春》是施光南先生在天津音乐学院求学时期的作品,由管弦系学生组成的四重奏默契配合,以跃动的音符镌刻少年哲思。
首演的合唱组曲《在祖国大家庭里》之《蓝天上飞过的跑马云》以蒙古族长调元素为核心,刘涛的演唱与浙音合唱学院的多彩和声相互呼应,勾勒出辽阔草原的悠远意境,彰显了施光南先生在少数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深耕。
音乐会在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达到了高潮,声乐歌剧系教师黄玮、叶雯、刘伟、方远的领唱与合唱学院的学生们激情高歌,将北方民歌的粗犷、南方戏曲的灵巧、苗族民歌与白族大本曲的衬词特色融为一体,磅礴声浪中,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再度响彻云霄。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对精彩演出的赞誉,更是对这位用一生谱写人民心声的“时代歌手”的崇高致敬。

“视”“听”共鸣,“时代旋律”绽放新声
值此诞辰85周年之际,浙音还举办了“施光南珍贵手稿文献纪念展”与音乐会交相呼应。
展览展出了施光南先生24部作品的珍贵手稿,那一行行工整而灵动的字迹,是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音符与修改痕迹,无声地揭示了经典佳作背后的创作艰辛与心路历程。观众们驻足凝视,真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对时代的责任,那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民音乐家的伟大情怀。

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对施光南先生的一次深情追思,更像是老一辈音乐家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施光南先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精神,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坐标。他始终扎根人民,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用音乐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的情感,这种创作理念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展望未来,浙音将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继续深植民族音乐沃土,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视野的艺术人才,让“时代旋律”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弦歌不辍、绽放新声。相信在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薪火相传下,施光南先生那磅礴的艺术生命力,必将在“浙”片“希望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结出更加丰硕的艺术之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