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孟欣)春日的余韵尚未散尽,夏意的热烈悄然来临,江南此时的光影、气息与声音交织成一种独特的静谧与丰盈。近日,浙江音乐学院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颂·江南》在衢州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用音乐唤醒了人们心中对江南的记忆与想象,在将典雅细腻的江南文化带到美丽衢州的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美妙中国的时代乐音。
民族管弦乐《颂·江南》由著名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主任王云飞教授创作。以江南文化为宏观题材,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自然等文化符号为子题材,以从古至今的历史更迭为脉络,融民歌、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等元素为一体,是一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鲜活时代气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歌颂当今中国万千气象,彰显大国风范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王甫建执棒,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与国乐系联合演出,由学院多位教师担任主演。8部作品以遥远的《远舟》《良渚》开篇,穿过古老的《莫干》《琢器》,再到富有时代气息的《相拥》,最后推向高潮的终曲《颂江南》。
序曲——竹笛二重奏《远舟》,以别具匠心的设计启程。观众席中,悄然响奏起曼妙的笛音,打破了传统音乐会演出的惯常形式。演奏家魏思骏与韩慧慧,奏笛缓缓步入舞台,笛音萦绕。由此将听众带入到悠远神秘的时空中,以回望古老的文明,为整场音乐会奠定了厚重的文化质感,开启了如诗如画的音乐篇章。
良渚文明距今已有约五千年历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当晚,在浙江衢州奏响《良渚》,别有一番深意。作曲家以乐器模拟徐徐的风声、沙沙的树叶声、虫鸣鸟鸣声,在传递以水为源理念的同时,返璞归真地寻找自然的乐音。描刻久远年代朴实的劳作与收获。
由国乐系副教授申玉晶演奏的《莫干》,以笙为主奏乐器,以音乐讲述故事,刻画英雄。刚劲有力的音乐在整部江南风格的作品中显得十分出色,体现了作曲家在整台节目章节上的精妙设计。此后,是演奏家魏思骏演奏的《西子歌》,作曲家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为中心素材,用音乐诠释诗歌内容。演奏者魏思骏以其极高的演奏水准与细腻的音乐处理,向听众传递宋词之美、西湖之美、江南之美。
《琢器》则是以江南的瓷器为题材,由浙音“翡翠筝团”上演,在灵动且色彩变幻的音乐中刻画了工艺之精巧、瓷器之精美。接下来则是“江南丝竹”风格的《繁华》,竹笛、琵琶与二胡交相呼应,乐队与之恰如其分地映衬,紫竹调的旋律时隐时现,熟悉而鲜活,音乐朴实、轻盈且又不失精致,勾勒出小桥流水间的市井繁华。
《相拥》的主题是拥抱时代、拥抱世界。二重协奏中的主奏乐器二胡与大提琴是中国与世界的代言,深情款款的慢板好似一对恋人对白,给人以水乳交融之感;激情澎湃的快板又好似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迸发的火花,与慢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音乐为媒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音乐会终曲以《颂江南》收尾,舒展优美的旋律对整部作品的江南语境做了再次强化,热烈欢腾的快板似乎是对繁华盛景及幸福生活的生动描绘,是为江南谱写的一曲时代颂歌。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民族管弦乐《颂·江南》圆满落下了帷幕。据悉,该作还将在南京、太原等地巡演,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带领更多听众聆听来自江南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