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红歌畲韵共谱华章 青春力量赋能振兴
2025-07-17 16:0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吕晶怡 蔡似成)7月11日,衢州龙游沐尘畲族乡文化礼堂的夜空被歌声与欢笑点亮。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旅红途”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当地畲族乡民共赴“湖沐同心,艺路同行”文旅之约。活动以“思政红”“生态绿”“美育润心”三个篇章将红歌的激昂与畲族文化的灵动深度交织。

  乐章交织:红歌与畲族文化的灵感碰撞
  在“思政红”篇章,齐舞《红心向党・绿动青春》以畲族传统舞蹈节奏为基底,红色主题的舞姿中融入凤凰摆尾等畲族舞蹈元素,让“红心向党”的赤诚与民族风情自然融合;蔡似成的笙独奏《凤凰展翅》更具深意——以传统乐器演绎畲族图腾“凤凰”的腾飞之姿,旋律中既藏着红歌般的奋进力量,又饱含畲族歌谣的婉转韵味,恰似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舞。
  “生态绿”篇章中,竹笛独奏《姑苏情》《小放牛》与笙独奏《草原骑兵》接连上演,竺伊萌用竹笛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柔情与乡村生活的恬静,蔡似成则以笙音描绘草原骑兵的豪迈,呼应着畲族乡在生态建设中的生机与奋进。而到了“美育润心”篇章,非遗文化《畲族婚嫁》表演一跃成为全场焦点:畲族姐姐们身着凤凰装,以“哭嫁”“踏米筛”等传统仪式再现婚嫁习俗,婉转的畲语歌谣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实践团成员们端坐台下,随着节奏轻轻鼓掌,目光里满是对这份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与欣赏。台上台下的呼应,让畲族婚嫁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静默的尊重中愈发鲜活,这正是不同文化相遇时最动人的默契。
  薪火相传:文化根脉与自信力量的双向滋养
  活动现场,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生根。畲族乡民们特意为实践团成员开设了畲语小课堂,几位老人逐字逐句教大家发音。从简单的问候语到婚嫁歌谣里的经典短句,实践团成员们学得认真,不时因拗口的声调笑作一团,又在老人的耐心纠正下重新尝试。“原来‘凤凰’在畲语里是这么美的发音,每个字都像在唱歌。” 陈昕怡举着笔记本感叹。这种沉浸式的语言学习,让成员们触摸到畲族文化最鲜活的肌理,也让乡民们在传授中重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双方在彼此的眼神里读到了对文化根脉的珍视。
  校地携手: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
  此次活动是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缩影。不同于单纯的“送文化”,实践团更注重“种文化”——结合专业所长,为沐尘畲族乡量身设计“红歌+畲族非遗”文旅方案:将《畲族婚嫁》与红色故事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把笙、竹笛等乐器表演融入民宿文化套餐,助力乡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物质丰裕之后,精神世界的充盈更显弥足珍贵。高校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激活乡村精神文明的“金钥匙”。实践团还计划与当地小学共建“美育课堂”,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教孩子们唱红歌、学畲舞,让文化传承在代际接力中延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畲族文化的鲜活与红色精神的厚重,让实践团成员们真正理解了“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更是一堂鲜活的“文化自信课”。
  此次“湖沐同心,艺路同行”活动,是全民文化自信建设的微观样本。它证明,当高校以文化为桥扎根乡村,当青年以行动为笔书写担当,当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双向奔赴,便能孕育出民族团结之花、乡村振兴之果。而这朵在沐尘畲族乡绽放的文化之花,终将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结出共荣共生的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22376563 2023-08-15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