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学生与这群孩子彼此照亮
2025-07-18 16:5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付亚莉)“我想看得见。”先天性视力障碍的小朋友,用拥抱代替问好,道出最诚挚的心愿。

  “我妈妈最近在工作吗?”小男孩熟练地为聋哑父亲充当翻译,父子间像朋友般的互动温暖自然。

  《蒲公英的约定》温柔的旋律从一个热爱音乐的孤独症孩子口中流淌而出,纯净而动人……

  近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一支由浙江传媒学院22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志愿服务团,在市妇联、民政及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有广度、难度、深度、温度的“向日葵计划”。青年学子“沉下去”,深度走访了全市11个乡镇的518户困境家庭,精准摸排困境儿童家庭的真实状况与迫切需求,为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一线数据支撑,从而推动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盛夏酷暑难耐、沟通存在壁垒、汇总工作繁重,是志愿者们遇到的现实困难。但每一份记录都关乎后续的帮扶决策,容不得马虎与敷衍。“端正态度,讲清意义,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而非简单填表。”志愿者曹慧萍道出了关键。陈芷頔则感慨:“只有深入家庭环境,才能切身体会他们的故事。”

  “真正走进一户户家门,看见一张张具体的脸,倾听一段段真实的故事,才明白‘不贴标签’、‘看见具体的人’意味着什么。”志愿者付亚莉说。“困境儿童”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他们虽有各自的不幸,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强、乐观地面对。

  这深入基层的“人间烟火”,也让在外求学的志愿者与脚下的土地、土地上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联结得更加紧密。同时,志愿者大多为文学专业学生,“将作品写在大地上”是课堂上老师经常叮嘱的创作关键。这次实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温暖心灵、重燃学童信心、打开沉默心扉,都在温暖话语间实现。

  起初,“只记录、难救助”的无力感也曾困扰着志愿者们,但随着走访深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话点亮了他们的信念:“被看见,也是一种帮助。你们拍的每一张家庭环境照片,记录的每一个‘微心愿’,我们都会认真梳理,努力链接资源去实现、去改变。”

  本次实践源于校地合作协议,旨在链接高校的各项资源,为困境儿童帮扶注入新能量。12天,22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过11个乡镇,518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千余张照片、4万余条数据被详细记录,承载着群众的悲欢与心声,也是政策制定与满足需求的依据。

  志愿者李秀如说:“政府的保障让生存没有问题。但比起经济上的补助,他们更需要的是成长陪伴和教育引导,萌生出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记录与反馈,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关注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公平和未来出路,为筑牢儿童福利保障网、促进社会公平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一次短暂的社会实践,志愿者们只是带去了一捧星光,却收获了璀璨星河。离开受访家庭时,志愿者们最初特别害怕被孩子提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关爱困境儿童,需要持续的“看见”、真诚的理解和切实的行动。

  随着调研的进一步深入,志愿者还深度访谈了教育、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社区儿童主任、专业社工等,积极策划高校层面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他们相信,每一次温暖拥抱,每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都将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下一次的“再会”,一定不会遥远。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