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州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师生赴湘西边城中小学开讲AI课程
2025-07-17 17:06:00
杭州师范大学

  (通讯员:郭怡彤 杨鹏飞)“人工智能可以像老师一样讲故事吗?”当稚嫩的提问在湘西边城的课堂响起,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实践团队的师生们深知,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实践,正在边城孩子们心中播下人工智能的种子。作为响应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生动实践,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支教队伍,正以“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创新,将杭州的数字浪潮引入湘西边城小镇,用科技与教育的双重力量,为孩子构建起连贯成长的“教育生态链”。

  在边城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轻触AI”科普计划正以“轻量化、体验化、在地化”的创新模式,消解着城乡数字鸿沟。支教队员们将高深的智能科技拆解为孩子们可触摸的互动体验:与天猫精灵的语音对话让孩子们理解“机器如何听懂人话”,VR眼镜里的虚拟世界带他们“走出”大山,看见远方。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扫地机器人、集体探究“为什么它不会撞墙”等问题,支教团队巧妙完成学生从好奇到思考的认知引导。这种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常规设备转化为教学工具的智慧,让硬件条件有限的乡村小学,也能开出科技启蒙的花朵。正如实践团队所秉持的理念:“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资源复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成长阶梯。”

  作为践行“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应吉首大学特别邀请,支教团成员专程前往花垣县第三中学,为初中生们带来了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启蒙与实践的深度课堂。在这里,教育的连贯性得到了深刻诠释。如果说小学是播撒科技种子的阶段,那么初中课堂便是为幼苗搭建生长支架的关键环节。在这里,有关AI的教学已从具象体验升华为逻辑探究,支教团队构建的“理论-实践-创新”三阶课程体系,让人工智能从“好玩”走向“可知可创”。

  理论课上,电商平台的智能推荐、手机语音助手的指令识别等生活案例,成为解析算法逻辑的绝佳教具。当老师用“给喜欢糖果的孩子推荐巧克力”来比喻用户画像原理时,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在初中语音识别实操课上,学生们经历着从“使用者”到“创造者”的蜕变:面对接线错误、识别失败等问题,他们通过对照理论排查、团队协作攻关,在实践中深化对技术的理解。这种跨越学段的能力培养链条,恰是“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精髓所在:从小学生的兴趣萌芽,在初中阶段成长为可持续的探究能力。

  这场在湘西展开的教育实践,承载着超越课堂本身的深层思考。当数字经济浪潮席卷时代,乡村孩子能否获得连贯的科技素养培育,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关乎教育公平的深层实现。来自杭师大信息学院的师生正以“一体化”思维回应这一时代命题。

  小学“轻量化”体验消除科技距离感,初中“沉浸式”探究构建能力脚手架,这种学段衔接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段壁垒,让知识传递从“断层式输出”变为“浸润式生长”。更珍贵的是,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启蒙,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初中生用语音指令控制机器人的瞬间,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我能改变世界”的主体意识。

  “我们不是在填补差距,而是在播撒可能”,支教领队郭怡彤老师的话语道出了实践的真谛。当湘西的星空下,这场跨越学段的教育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三下乡”的深刻内涵:以教育链环的完整性,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可能性,让科技之光与教育温度,共同照亮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杭师大这支团队正以行动证明,当教育打破边界、科技扎根大地,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可以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