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方羽萱)近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水红潮宣讲团“两山辉映·水韵江南”实践队十余名师生走进绍兴柯桥区棠棣村,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开展实地调研。
以水为脉 棠棣村的生态起笔与绿色走向
山环水抱的棠棣村,地处会稽山南麓,溪涧纵横,丘阜错落。实践队成员了解棠棣村如何从“水弱村”转型为“生态型经济村”后,实地踏勘村内水系分布与灌溉格局,探访日常用水与农业水管理机制,尤其关注水利设施如何嵌入产业体系、融入空间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抽象口号,而是一张看得见、走得通的乡村发展图纸。”一位村干部这样说,“在棠棣,我们把它写进了规划图、做进了排水渠、融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共识中。”
“原来水,不只是资源,更是产业、是生态,是整个村庄的脉络。”实践队员诸玥在调研记录中写道,“我第一次这么真切地理解,‘治水’不只是工程,更是一种乡村更新的逻辑起点。”
村委通过数字大屏介绍村情与发展情况(潘冯豪摄)
以制为骨 制度如何为生态价值“落地”护航
“我们村的排水口有专人管,水质变化也会记录在‘村水日历’里。”村干部介绍道。团队了解到,棠棣村以“村民自评+技术监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构建了生态共管机制,让水的每一条流向都有责任人、可追踪、有反馈。这套机制也嵌入到兰花经济、农业生产与文旅空间的日常运营中,避免了“看上去很生态、实际不可持续”的空心化发展模式。
“生态治理最怕悬空,而棠棣村的制度安排,就像把水利管网一样,细致延展、通达末梢。”团队成员周鸣涛感慨道,“这里不是靠‘管’,而是靠共识——这点最打动我。”
实践队队员在乡村振兴馆门口合照留念(潘冯豪摄)
以绿为媒 兰花经济背后的生态逻辑
兰花,是棠棣村的文化名片。实践队走访了兰花培育基地,学习其节水技术、雨水循环系统,还了解兰花产业与节庆活动、研学旅游、文创开发等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转化路径。
棠棣村已形成“以兰为核、以绿为面”的花木产业格局,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也稳定形成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来源。实践队员说,从一枝兰花到一整片绿意,生态品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单一产品,而在于背后的系统思维和长期经营。
实践队队员在村内开展问卷调研(殷浩翔摄)
以心为镜 田野行走映照青春思想之光
在田间地头的交流中,青年学子们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幅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壮丽画卷。这幅画卷的绘就,既需要扎实的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作为“硬支撑”,更离不开一套可持续、可共治、可认同的制度框架与深厚的文化共识作为“软根基”。
未来,“浙水红潮宣讲团”将继续以“调查研究+主题宣讲+成果反哺”三位一体机制,深入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各地的实践样本,在水利专业赋能中贡献青年智慧,在生态共富路上讲好更多“青春故事”。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