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宋星洁 林炫 李梦瑶 包荀婷)近日,浙南群山深处的泰顺大安乡,一场关乎文化存续的“解密行动”正在进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琼花焕彩·薪火传脉”实践队走进国家级非遗药发木偶的传承腹地,用七天时间探寻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始于宋朝的“火药木偶”挣脱濒危枷锁,化身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当青年智慧碰撞古老技艺,一场双向赋能的新生之路渐次清晰。
实践队拜访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尔禄,了解了药发木偶(亦称“琼花木偶”)的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内涵及其家族数代坚守的艰辛历程。周尔禄回忆起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盛况:“在县城广场放了三树药发木偶,对联写着‘清除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整整燃放了一晚,乡亲们都非常欢喜。”这段往事深深触动了实践队成员李梦瑶:“药发木偶不仅是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当地民众浓厚的乡愁与集体记忆。”
泰顺药发木偶实拍图(王蕊摄)
在周尔禄带领下,团队实地踏勘了规划中的药发木偶传习所选址。据悉,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此项非遗保护,计划建设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传习所,旨在打造集传承教学、文化展示、研学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新地标。走访中实践队员发现,仅少数年长村民曾亲睹药发木偶表演,大部分村民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对“家门口”的这项国家级瑰宝浑然不知。村民李大爷道出了普遍心声:“老一辈爱看,但年轻人兴趣不大,挺可惜的。真希望它能发展得更好。”
“琼花焕彩·薪火传脉”实践队采访当地百姓(王蕊摄)
搓引线、装筒花、碓药(捣制火药)……制作工坊里,周尔禄亲自操刀,毫无保留地讲解了药发木偶的制作要点与工艺精髓,手把手指导队员操作。“一树药发木偶需制作一百多根筒花、三百多根引线,工序极其复杂,一家人合力也要花费十几天。”周尔禄介绍道。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尔禄亲自演示搓引线步骤(王蕊摄)
药发木偶的主要燃放地及文旅融合示范区——筱村公社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将宋韵文化融入景区,并创新性引入宋朝集市、汉服体验、密室逃脱等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在筱村公社运营负责人包包老师介绍了景区运营现状及未来的“十二花神”项目规划后,实践队成员们与其探讨了开发主题文创产品、故事线、形象标识的可能性,提出了将药发木偶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宋式街区、集市、密室逃脱等场景,构想“琼花焕彩”IP方案以及“让千年火药木偶变身文化超链接”的设计理念,希望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注入市场活力。
筱村公社林老师生动阐释各项非遗的独特价值(王蕊摄)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