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曾白雪 沈天欣 摄影:苏宏 袁文玥 姚天爱 钟培萌)7月的杭城,西湖区外桐坞村的茶山上云雾未散,30斤重的木锤正随着82岁仇顺昌老人的臂力起落,数十下连续捶打后,米香混着茶香漫过青石板路——这是浙江外国语学院“一糕一坞・一乡一新”社会实践团队在村里的一天,也是他们用青春智慧解码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团队与年糕队队长合影
在外桐坞村朱德纪念堂,朱德与年糕的故事被仇顺昌老人反复提及。“1959年朱德委员长来的时候说‘要让家家户户都吃上年糕’,现在我们捶打年糕的力度、米的配比都是那会儿传下来的规矩——30斤木锤连续捶打20下,糯米与晚粳米的配比,差一点都出不了那股韧劲。”老人演示时,团队队长、24级金融工程专业的杨曾白雪在笔记本上记录:“这些细节太珍贵了!这不是简单的手艺,是红色记忆的活态传承。”当看到年糕队运用真空包装技术推出即食年糕、通过直播间销售年糕衍生品时,23级小学教育专业的沈天欣感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活下去’的生命体。”
团队成员参观纪念堂
团队采访年糕队队长仇顺昌
“春节年糕卖断货,平时买的人就不多;村民的茶叶品质好,但包装太简单,卖不出好价钱。”在10余家民宿、20余户茶农的走访里,这些矛盾成了实践团的“破题靶心”。在一次座谈会上,队员们围坐成圈激烈讨论,23级美术(师范)专业的袁文玥盯着茶芽与晾晒的年糕出神:“茶是春的鲜,糕是年的甜,为啥不能绑在一起?”
这个想法立刻点燃了大家的创意火花。团队迅速行动,连夜绘制出“茶香年糕”联名礼盒设计图——包装盒印着朱德同志与村民共制年糕的插画,内置茶叶与年糕组合套装,还附赠“年糕捶打体验券”。更妙的是串联起的“红韵茶糕”一日游路线:上午在朱德纪念堂听红色故事,中午学做年糕,下午采茶制茶,傍晚带着礼盒离开——“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特产,是一整个桐坞的记忆。”看着方案逐渐成型,队员们难掩激动。
团队成员采访茶农
团队成员采访民宿老板
“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乡村振兴的‘青春体验官’。”这是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实践期间,他们用镜头记录年糕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为村民拍摄产品宣传照;帮年糕工坊设计微信公众号推文,教茶农使用线上销售平台。当村民们拿着团队设计的包装样品连连点头说:“这些创意太及时了!”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实践的价值,“我们做的,不过是帮老手艺接上互联网的线,让茶叶与年糕手拉手。”这种“接线”思维,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青春动能——不是外来者的“输血”,而是激活本土资源的“造血”。
“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苏宏感慨道,“乡村不是等待帮扶的‘洼地’,而是充满机遇的‘沃土’,我们要做的是用创新思维帮它长出更茂盛的枝叶。”“我们会继续优化方案,帮村里对接销售渠道。”23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姚天爱说,“青春的答卷要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