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聚焦非遗与水文旅 浙江水院师生用实干为乡村文化振兴添活力
2025-08-22 16:4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周畅 陈伟建)竹海深处,扇韵悠悠;水库岸边,蓝图渐显。2025年暑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们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踏上了湖州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的土地。

  这支由学校“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竹里竹气”师生志愿服务队、“数脉促富”“水脉蕴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等多支大学生实践队伍组成的团队,在省市区各级部门指导下,一头扎进乡村沃土,立足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文旅品牌,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鄣吴竹扇”传承发展与“水文旅融合”业态开发推进精准服务。
  实践队的成员们用4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书写了一段“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故事。
  以水为媒,让水库漾起文旅新波
  “鹭鸶谷的水,不该只藏在山谷里。”站在水库边,团队里的测绘学院的学生拿着无人机测绘图,眼里满是期待。针对上吴村鹭鸶谷水库的改造需求,师生们将水文化特色与当地“鄣吴竹扇”的文化韵味巧妙融合,从前期的无人机航拍测绘、山地情况细致摸排,到中期水库全生命周期开发方案设计、文创营销推广策划,一步步勾勒出“水文旅融合”的美好图景。
  如今,这份凝聚着智慧的方案已进入校地深入合作的二次探索阶段,正等待第三方论证“盖章”,力争在今年10月,让这片水库真正“活”起来,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新景点。
  踏遍竹海,为非遗留存鲜活记忆
  在老艺人的工作室里,大学生举着摄像机,认真记录着“鄣吴竹扇”的制作秘诀。驻村的日子里,团队成员化身“非遗记录者”,走访了9位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踏遍10余家扇厂和工作室。镜头下,老艺人的指尖翻飞成诗;笔端下,10万余字的采访实录流淌着匠心。
  最终,9部访谈影像片、1部竹扇纪录片、1部人物访谈纪录片、3部调研Vlog相继诞生,像一串珍珠,串起了这项省级非遗的过往与当下。他们还细致梳理出全村13家规模企业、100余家家庭作坊、81位从业者的信息,针对传承中的技艺断层、技术冲击、青年人才短缺等“痛点”,拿出了实打实的深度调研报告和营销方案。
  数字添彩,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怎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竹扇?”这是团队成员常挂在嘴边的问题。他们发现,上吴村的研学项目存在知名度不高、设施薄弱、项目分散等问题。为此,师生们脑洞大开,结合《尚书》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研学路线。
  不仅如此,他们还围绕竹扇开发文创产品、策划大师精品课程,用数字技术为非遗“赋能”,让“鄣吴竹扇”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能走进游客的行囊、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期间,上吴村村支书徐义勇专程来到浙江水院,紧握师生们的手表示感谢。浙江省社科联、湖州市、安吉县相关领导的慰问指导,更是给团队注入了强心剂。
  从水库边的蓝图绘制到竹海里的匠心记录,从非遗传承的困境破解到研学路线的创新设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的力量激活文化基因。这场“浙哲共富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美好相遇,正让“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文旅品牌在上吴村绽放出别样光彩。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