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州师范大学探索“大中小+国际”研学研讲新范式 中外青年共绘“两山”同心圆
2025-08-15 13:0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林雯洁)8月9日,杭州师范大学“浙Young中国说·‘两山’新语π”——“大中小”中外青年研学研讲活动在余杭区仓前国际街区会客厅启动。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与天元公学、仓前小学的中小学生,以及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摩洛哥、赞比亚、也门、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解码“两山”理念的余杭实践。

  从“两山小课堂”到贯通大中小社会实践的“同心圆”

  当跨年龄、跨国界的调研小队遇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来自6个国家的30名00后和10后中外学子结对搭档,10小时特种兵蹲点宣讲,让“两山”理念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研究生、“浙Young中国说”中外青年宣讲团成员闵慧表示,“此次活动中,‘大中小学生+外国留学生’的四种角色分工明确:小学生观察、中学生记录、大学生引领、留学生转译,最终共创宣讲作品”。

  无调研,不宣讲。从高桥未来乡村的智慧农业、植物手作,到苕溪滋养的瓶窑千年陶艺,再到径山茶的“绿变金”产业链,余杭的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通过中外青年视角的跨文化解读,这些经验正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共识。

  “这里的无人机让农业变得好酷!”在调研高桥未来乡村的入神飞行无人机农场时,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纳斯兴奋地表示。看着竞速无人机呼啸而过执行农田巡逻任务,他也想将这种“科技助农”的实用模式介绍给家乡非洲的农业合作社。

  “看,这是我用知物花园的花瓣做的相框!”仓前小学的何一诺兴奋地举起自己完成的手工作品。在高桥村知物花园的植物手作体验区,她和队友们一起用落叶和干花拼贴成装饰相框,“这片叶子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狄爱斯哥哥帮我选的,他说在他的家乡,人们也会用自然材料做工艺品。” “苕溪水滋养的陶艺让我们大开眼界!这让我想起赞比西河畔的手工艺人,他们也在用自然馈赠创造美好。”在瓶窑千年古城会客厅,当了解到当地匠人利用苕溪水力推动陶器外运、原料运输以及陶土搅拌效率时,来自“浙Young中国说”中外青年宣讲团的明星宣讲员、赞比亚留学生曼波迫不及待地拍照记录。

  “一片叶子怎么能成为‘致富明星’?”天元公学的中学生李梦曦所在的小组将径山茶“生态保护+品牌提升”的双赢模式创编成情景剧。大学生翻开资料册详细讲解,“生态保护越好、茶叶越香、茶农口袋越鼓,茶宴以及特色品牌让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就是产业和‘两山’的双向奔赴!”

  让“两山”理念成为融通中外Z世代的绿色公约

  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活动现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副书记、本次研学研讲活动指导老师林雯洁也为大家带来了2025年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作品《“两山”何以生“金”》。作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人民满意之金、城乡共富之金、世界认可之金的实践路径。“今天的研学研讲活动可以用‘三味’来诠释,原味是坚守生态本真,鲜味是创新表达,回味是跨文化碰撞的深远影响。”林雯洁表示,“这种大中小社会实践一体化结合中外青年蹲点的模式,既守正创新,更搭建了文明互鉴的桥梁。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蹲点宣讲模式,让更多青春力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正如余杭的山水正通过科技、文化与产业走向世界,这场跨越年龄与国籍的对话,也在让可持续发展的同心圆无限延展。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