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AI赋能小学学科实践 中澳联合开展创新探索
2025-10-17 16:4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通讯员 胡胜平)2025年10月15日,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迎来一场聚焦AI教育的跨文化交流盛会——“AI 赋能小学学科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澳联合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中外教育理念与经验的碰撞,为学校注入更多元的研究思路与活力。

  活动伊始,文澜实验学校校长郑伟明致辞。他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期待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AI 教育课堂的 “虚实融合”

  课堂是AI教育理念落地的核心场景,当天中澳双方教师分别带来极具巧思的实践课,用不同路径展现AI教育的多元价值。澳大利亚课程编写委员会主席Nick Rose先生和501班的孩子们共同展示了《AI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示范》一课,堪称“无AI工具却深析AI本质”的典范。他仅用一张白纸作为教具,邀请学生“化身AI”,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不同之处及关联。通过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学生们不仅初步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更逐步建立起对AI技术的客观认知,辩证看待AI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中方文澜实验学校的两位教师则从学科视角展现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的吴婷老师和412班的孩子们共同呈现了《PEP3 U1 Helping at home C Project》一课,围绕“家庭”主题,吴老师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利用AI赋能教学。围绕着Make a family slideshow的大任务,运用AI技术解构教学活动。AI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创造,生成图片;给出明确指令生成合适的文字及图画形成绘本;通过AI技术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反馈进行快速总结分析,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即时反馈。

  吴小红老师带领五(3)班的同学们展示了一节融合科技与美育的创新课堂,这堂美术课让《千里江山图》“活”起来。课堂上,吴老师借助AI技术“邀请”北宋画家王希孟“现身”讲解创作故事,通过色彩识别、模拟山势节奏等互动任务,带领学生拆解“青绿山水”的色彩密码、“移动视角”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学习国画技法,完成个人创作后拼贴成班级专属长卷,最终用AI展现学生作品,在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与AI的碰撞,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世名画的魅力,化身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AI 赋能下的“学科变身”

  “AI如何为不同学科教学破局?”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文澜实验学校六位学科教师展开主题沙龙,分享各自的实践案例与思考。语文教师虞婷婷让AI化身古诗教学的“绘画能手”“心灵向导”“辩论助手”,用画面还原诗意、用提问挖掘情感、用辩论深化理解;数学教师蒋英婷借AI地图,将“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抽象概念与操场、小区等生活场景绑定,帮学生轻松建立量感;音乐教师梁小佩用AI助力学生结合传统技法创作古诗新曲与越剧戏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科学教师钱倩云借助AI动画让中华攀雀“活”起来,为低段学生搭建探究“鸟类的家”的支架;信息教师郑琳靠AI可视化功能,帮学生理解编程中的数据与变量;道法教师胡田田则设计“智慧购物小达人”AI游戏,让学生在模拟购物中掌握合理消费知识。六位教师的分享证明,AI已从“工具”升级为推动学科创新的“伙伴”。

  锚定 AI 教育的 “核心方向” 

  实践需理论领航,中澳专家的讲座为AI教育应用提供了清晰指引。Nick Rose先生围绕“AI应用下的教育变化与实践经验”发表演讲。他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数据应用层面分享了澳大利亚在推动AI与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经验。在课程设计方面,AI不仅能辅助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追踪学生学习路径,还能分析课程内容关联性;在教学实施中,AI可自动生成与教学进度匹配的评价量表和情境化语言素材;而在数据应用层面,AI实现了学习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使精准学情诊断成为可能。澳方专家Ross Halliday结合John Hattie的研究指出,20项AI教育应用分析显示,其平均效应值达0.7,优于常规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还能帮教师每周节省5-7小时。他建议不把AI当“花瓶”,技术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先选择即时反馈AI工具,明确学生课堂需掌握的核心内容。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狄海鸣做了现场观点分享,他提出,教师要对接自身“内技术”(教学经验、专业能力)与AI“外技术”,可借IPRT模型提升效率、优化评价,还建议建立AI教育联盟,让AI更懂教育场景。他强调:“利用AI不是目的,关键是立足实践,把它转化为真正的教育价值。” 

  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卜杭琴书记在总结活动中指出:“懂教育”+“懂技术”+“懂人心”=“教育创新驱动力”。在AI时代,老师们不仅能够运用AI技术助力教学,更能实现从“用技术”到“会育人”的升级,守住教育里的人文温度,让AI真正帮上教育的忙。学校后续会继续深入研究搭建平台,让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中澳联合研讨活动,以课堂为基、以沙龙为桥、以专家引领为灯,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紧密结合,为学校打开了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视野。文澜实验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与教学创新,为小学阶段AI赋能学科实践的深化推进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文澜经验”。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