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让文化活在生活里!”孔子后裔寄语金职学子守护榉溪文脉
2025-07-21 11:47:00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通讯员:胡宇翔 潘智仁)“小小的古村落,竟藏着890多年的历史沉淀!”“村民们都是孔子的后裔,日常生活之间尽现儒学的传承……”在金华磐安盘峰乡榉溪村的孔氏家庙前,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设计学院“设创青年”文化赋能实践队的队员们驻足惊叹。这座被誉为“孔子第三圣地”的江南古村,不仅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更承载着婺州南宗八百年文脉传承的鲜活记忆。近日,8名队员深入街巷阡陌,开启了一场从乡土儒学根脉迈向现代文化创新的觉醒之旅。

  在当地儒文化学者卢震的带领下,实践队系统梳理了榉溪村38处文化地名的历史印记。队员们发现,“杏坛书院”原是清代孔氏族人讲学之所,如今被卢震团队恢复为文化空间,村民可在此免费借阅古籍;“野米文创”工坊则将古法中药洗护技艺与宋韵美学结合,年销售额突破百万。“文化保护不是标本制作,而是让老房子里飘出新茶香。”这些鲜活案例让队员郭嘉成不禁由衷地感叹道。

  “要让文化在你们手里活过来!”82岁的孔子第76代孙孔令琴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掌心的老茧记录着这位老支书40年的风雨路——他曾带领村民开荒山建林场,创办竹器加工厂,让榉溪成为磐安首个“万元村”。老人指着孔氏家庙屋檐下的“诗礼传家”匾额动情道:“这块匾曾被日军炮火击穿,是族人用竹篾修补才保存至今。文化传承就像补匾,既要守住根脉,又要学会新本事。”

  实践队通过田野调查,系统记录“桂川”“杏坛园”等地名背后的历史密码。带队教师潘珂透露,队员们已准备着手将祭孔仪式中的“九记锣”“六佾舞”等非遗元素转化为文创IP,计划开发“论语盲盒”“儒学桌游”等年轻化产品。“我们在测绘家庙时发现,斗拱结构与现代模块化设计原理相通。”学生代表李雨桐展示着初步3D建模成果,“这种古今对话让我们找到文化创新的支点。”

  本次榉溪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与保护传承的迫切性。潘珂说道:“这支年轻的实践队正在用行动证明:当我们05后‘设计师’遇上千年古村落,文化传承也可以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