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绿水潺潺,走进大竹园村,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满池盛开的荷花令人流连,61幢浙北田园新民居或临水而建,或择陌而筑,或依竹而居。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青石小巷、纵横错落,家家畔水居,户户闻水声,走在其间,心意盎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书写了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7月13日上午,来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荷风映浙”实践团成员沈佳艺、许译之、支曼琪走进了安吉的大竹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们围绕本次实践“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主题,挖掘“千万工程”实践经验,以青春视角学习如何讲好“美丽浙江”的故事。
成员们在大竹园村的荷塘中开启实践活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绿色引擎”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定盘星’,凝聚人心,推动绿色发展。”大竹园村党群服务中心是实践团实地走访的第一站。实践团通过与当地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了大竹园村在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模式、便民服务体系及乡村发展规划。工作人员介绍,村两委以“党建+网格化”为抓手,将全村划分为若干责任区,由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工作,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实践团在大竹园村党群服务中心
成员们与村代表工作人员深度交流学习
在便民服务方面,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了民政、社保、医疗等10余项服务功能,实现“一站式”办理,村民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中心还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定期举办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街道间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科普标牌,潜移默化提升文明素养。实践团成员支曼琪感慨:“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模式,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也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组织根基。”
文化赋能:非遗传承与绿色产业“双花齐放”
大竹园村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里展陈建立泥塑、蓝染等非遗艺术,打造艺术人才经营孵化基地、乡村美术馆、乡土泥塑展示馆、“以竹代塑”展示中心等文化地标。
在乡土泥塑展示馆,实践团近距离观察传统泥塑技艺成果。选土、揉泥、塑形、上色,每一步都讲究“心手合一”。泥塑在过去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而在当今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使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当下的生活艺术。
成员们在泥塑馆前合影留念
在“以竹代塑”展示中心,实践团学习了当地依托竹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理念与技术成果。展览馆通过实物展示、文字介绍等方式,呈现了竹织包等创新产品。竹子生长快、可再生,是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大竹园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竹林、参与加工,形成了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竹产业产值突破千万元,成为村庄经济的新增长点。实践团成员沈佳艺由此体会到:“竹子生长快、可再生,是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大竹园村的实践证明,生态优势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产业大有可为。”
“以竹代塑”展览馆
乡旅融合:“千万工程”绘就共富新图景
大竹园村围绕“浙派新民居,蔬香大竹园”的目标定位,积极发展“乡旅梦工厂”这条品牌线路,逐步打造乡愁忆馆、乡野会客厅等主题展馆,举办乡村音乐节,陆续发展出民宿、餐饮、咖啡馆、露营基地等多个业态,每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真正做到了用景色留住游客,用业态丰富体验。
村中随处可见的乡旅融合业态
实践团探访了村内多家以“竹舍荷院”为设计主题的特色民宿。这些民宿庭院种植荷花、内饰采用竹编灯具、竹制家具,通过“竹”与“荷”的元素搭配,营造“居在竹林、枕水而眠”的田园意境。在运营模式上,民宿与周边农田、果园合作,推出采摘、垂钓等体验项目,并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泥塑、竹编课程,丰富了游客的度假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民宿平均入住率达90%,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
乡村咖啡逐渐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体验,返乡青年沈金龙的“稻田·瓢虫”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地。作为85后的沈金龙曾在外地从事设计工作,2022年返乡将老宅改造为咖啡馆。窗外四季有景、季季不同,咖啡馆根据四时变化调整布景,通过社交平台宣传和记录,结合植物印染、竹编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打造乡村美的一角,吸引大量游客。
实践团走访其他青年主理餐厅,发现这些餐厅普遍注重“本土化”与“差异化”:或主打安吉白茶招牌餐饮,或推出竹筒饭、荷花酥等特色小吃,均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吸引年轻游客。据统计,2024年,青年创业项目为村庄带来游客量增长15%,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动力。
实践团成员许译之不禁赞叹:“青年返乡创业带来了新业态,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创造力。”
青春担当:讲好美丽浙江的“绿色故事”
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成就,激发实践团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热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实践团以文字记录乡村变迁,用文化激活乡村活力。他们梳理大竹园村的发展经验,对“非遗+文创”“茶文化研学”等农文旅融合提出建议,助力乡村文化IP打造。
实践团在大竹园村的发展经验中学习将文化策划与实地条件结合推动发展,成员们感慨道:“这里的每一片竹林、每一池荷塘、每一座民宿都凝聚着村民的汗水,作为青年,我们更有责任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在大竹园村的实践中,实践团真切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强大生命力。乡村的发展或许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艰难抉择,但大竹园村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成员在党群中心学习新农村发展精神
“千万工程”绘就乡村“三美融合”新画卷,浙江沿着“千万工程”指引的发展路径,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亮丽风景,大竹园村便是“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一个缩影。山水韵,产业兴,人和美。乡村振兴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复兴、生态的守护。未来,“荷风映浙”实践团将继续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用专业所学讲好浙江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大竹园村荷花盛开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