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哲豪)导语:七月流火,义乌傅宝葡萄园里绿意盎然,果香四溢。然而,对于拥有悠久种植历史、技术成熟的果农们来说,香甜的葡萄也曾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销售困境。如何破局?一群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年轻学子,带着课堂所学和满腔热情,走进田间地头,架起“云端”桥梁,用新媒体力量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书写了一段学以致用、服务乡村的生动篇章。
(一)深入田间:从疑虑到信任的破冰之旅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次“牵线搭桥”。“我们是通过介绍得知傅宝葡萄种植户可能存在销售难题的。”团队成员回忆道。信息就是行动的号角,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行动起来。在当地村支书的带领下,团队走进了合作社社长的家门。一番深入的交谈,印证了他们的预判:尽管种植经验丰富,品质优良,但传统的批发销售模式利润微薄,渠道单一,好葡萄难卖好价钱的问题切实存在。
“一开始,农户们难免有疑虑,担心我们是‘骗子’,或者怀疑网上宣传的效果。”团队成员坦言初次接触时遇到的信任挑战。然而,青年人的真诚和专业素养是最有力的敲门砖。他们耐心解释方案,分析利弊,最终赢得了宝贵的“试一次”的机会。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成为了项目成功的第一块基石。
(二)精准施策:量身定制“线上+同城”新销路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解决。学生们没有停留在空想,而是扎根葡萄园,深入了解痛点。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市场的潜力:“经过前期充分调研,我们发现这里的葡萄特别适合发展本地化、体验式的消费模式。”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市场洞察,团队为农户量身打造了一套融合线上线下的创新销售方案:
核心策略:聚焦义乌本地市场,推出线上团购采摘套票。
推广引擎: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为核心驱动力,进行精准引流和品牌曝光。
价值传递:短视频内容紧扣“真实”与“品质”,原生态展现葡萄无农药、无膨大剂的绿色种植全过程,以及葡萄的优良口感,用视觉冲击力讲好“傅宝葡萄故事”。
渠道构建:为农户快速搭建并运营起多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账号,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直播和短视频就是我们的‘新农具’。”团队成员这样定位新媒体的作用。通过这些直观、互动性强的媒介,优质葡萄园的风貌和产品得以跨越地域限制,高效触达潜在消费者,激发购买欲望。
(三)成效斐然:小屏幕撬动增收大杠杆
方案落地,效果立显。线上平台的搭建和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迅速吸引了本地市民的广泛关注,甚至引来了媒体的报道。“反响很不错,关注度提升很快!”团队成员欣喜地看到努力有了回报。
最实在的变化体现在农户的收入上。“过去走批发,价格常被压得很低,有时只有个位数。”合作社社长感慨道。新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或采摘园)的更短链路。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农户的销售单价显著提升,“溢价能达到30%到50%”。收入的切实增加,让最初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对新模式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四)育人实效:校地融合结出“实战”硕果
成功的背后,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坚实支撑。参与此次实践的学生团队,汇聚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的力量。在实战中,课堂上学到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平台运营、内容创作、成本核算等专业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刀真枪”。
“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不仅教授专业知识,更注重通识教育和实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贴近义乌’的校地融合特色。”团队成员深有感触。这种强调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的教学导向,与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学生们在项目中锤炼了跨专业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实现了能力的全方位跃升。
结语:
从发现问题到深入调研,从方案制定到新媒体推广,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链接云端,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一颗颗晶莹的葡萄,通过“新农具”和“新思维”,不仅拓宽了销路,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架起了一座连接象牙塔与广阔天地的桥梁。这场生动的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贡献青春力量的缩影,也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印证。它启示我们,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上,青春智慧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必将绽放出助力共同富裕的绚丽之花。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