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当“茶枯”遇上“番茄”,看宁财学子如何为土地卸下“白色枷锁”!
2025-08-11 16:47:00
宁波财经学院

  (通讯员:罗晨洸)八月的风掠过丽水云和县安溪乡黄处村的番茄田,裹挟着果实成熟的清甜香气,却吹不散农户张大爷脸上的愁绪。他指着地里翻出的塑料碎片,无奈地感叹:“这东西,埋在地里几十年都烂不掉,地都变硬了!”这番话道出了当地农田被塑料地膜长期“锁”住的困境——小番茄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残膜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正让土地日渐“疲惫”。

  面对这一难题,宁波财经学院的一群大学生们带来了“解药”——“富地膜”。这种以农业废料“茶枯”(榨油后的饼粕)为核心原料,通过生物改性、纳米分散和交联成膜技术,制备兼具抗菌、可降解、液态喷洒三重特性的新型农用地面覆盖材料,替代传统聚乙烯塑料地膜,解决“白色污染”与土传病害双重难题。

  绿膜科技团队首次在村里召开宣讲会时,负责人江高金与成员们满怀忐忑。面对台下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农民,他们刻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超临界萃取”比作“熬中药”,将“纳米纤维素复配”解释为“和面”,力求用最朴素的语言让村民理解这项科学技术。宣讲过程中,“下大雨咋办?”“真能比塑料膜好用?”等一系列犀利又实在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都是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田间考题”。

  为打消村民疑虑,江高金带领团队坦诚交流想法,并在合作意向书上郑重签下名字。这一真诚举动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村里最年长的刘大伯第一个走上前,蘸着红色印泥,将布满老茧的拇指重重按在协议上。那一刻全场寂静,江高金明白,这枚红手印承载着土地对他们这群年轻人毫无保留的信任。

  “我们原以为是来‘输送’知识的,后来才发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也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团队成员彭颖在日记中写到。这场实践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双向奔赴”:团队带来前沿环保理念,村民们则展现出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与敬畏;团队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村民们则用数十年劳作经验为方案提出宝贵优化建议。

  在黄处村的日子里,江高金带领团队与村民一同在田间测量数据、在灯下修改方案,为每一次成功的喷洒欢呼雀跃。他们的身份早已超越“来访大学生”与“受访村民”,成为并肩破解难题的“战友”。

  离开村庄那天,村口大树下,刘大伯拉着绿膜科技团队成员的手叮嘱:“娃娃们,以后常回来看看地里的收成!”那一刻,夏日的热浪、聒噪的蝉鸣、满身的汗水与疲惫都烟消云散。绿膜科技团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黄处村种下的,不仅是能让土地自由呼吸的新技术,更是一颗连接城乡、联结青春与乡土的希望种子。

  目前“富地膜”已在浙江万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市北仑区郭巨街道路亭村、宁波市北仑区清风农场、长兴和平青禾农场、宁波春盛家庭农场、湖州正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试用,实现农药用量减少、土壤微塑料含量年降低、每亩综合增收节支。该项目通过“以废治废、以废兴农”的创新路径,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