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春破译千年生态密码:浙水院学子解码联合国典范桑基鱼塘“活化石”
2025-08-08 15:39:00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通讯员:陈静 莫家卓 朱嘉贺 赵王斯幔 于舟阳 刘宏)夏至时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桑水蚕心”社会实践队带着求知热忱,深入湖州荻港古村核心区,解码刚刚入选202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典型案例的“南浔桑基鱼塘系统”的千年生态智慧。一群测绘学子,怀揣着对千年生态智慧的好奇与敬意,用专业视角与实地调研,开启了一场解码“全球典范”生态循环密码的青春探寻。

  深度解码联合国推崇的“活化石”密码

  在老祠堂泛黄的《养鱼经》前,在基层团委杨书记的手绘分布图指引下,实践队员们并非仅仅“看到”,而是系统剖析了这套令世界赞叹的生态循环内核:“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这十六字真言成为他们调研笔记中反复推敲的核心公式。“这远非简单的农业模式,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自维持微型生态系统设计!”队长刘宏在小组讨论中强调。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确认,这套源于此地的智慧,不仅是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它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测绘视角丈量 立体解构循环奥秘

  带着求知之心,队员们深入桑田鱼塘,他们运用测绘专业技能,详细记录桑林与鱼塘的精妙布局和走向契合度,印证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态规划智慧。

  在京杭大运河畔,队员们实地采样观测运河淤泥成分及其对桑林土壤的滋养作用,量化验证了“桑茂蚕壮→蚕壮鱼肥→鱼肥泥沃→泥沃桑茂”这一闭环的生态效能。“检测数据表明,采用该系统的鱼塘,鱼苗生长状态明显优于其他鱼塘,印证了循环对渔业产量的提升作用。”队员赵王斯幔展示着检测记录。

  在文化馆,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从晶莹蚕茧中抽丝到编织成蚕丝扇的全过程。他们细致观察古老的竹匾、蚕架等工具,并记录其使用原理。“这些工具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队员们感慨,“它们是这套高效循环系统中仍在精密运转的关键‘生态元件’,设计之巧令人叹服。”

  探究“活态传承”与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调研中,队员们不仅解码历史密码,更聚焦于荻港如何让千年智慧“活”在当下:

  通过访谈当地管理部门,队员们梳理出守护千年遗产的“法规+机构+技术”三位一体铁三角:从《保护与发展规划》到全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再到创新的“司法保护令”,为千年鱼塘筑牢了发展根基。队员们走访了因保护令关停的污染企业旧址,感受生态优先的决心。

  令队员们惊喜的是,古老的循环模式并未止步。他们记录了村民在传统基础上引入的“稻鸭共育”“鱼菜共生”等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一塘多收”。一位老农笑着告诉队员:“现在鱼肥桑茂,桑葚、桑叶茶都成了宝贝,荷包也更鼓了!”这与队员们查到的数据吻合——新模式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显著。

  在桑基鱼塘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队员们系统调研了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动能。他们仔细研究了琳琅满目的深加工产品(桑叶茶、桑果干、蚕丝制品)和创意十足的鱼桑文创,并记录了其市场反馈。“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的背后,”队员分析道,“是对桑、蚕、鱼、渔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和产业链延伸。”他们还亲身体验了火爆的“桑基鱼塘研学游”路线,评估其设计理念与运营效果,理解了每年超百万游客和数千万旅游收入的来源。

  青春智慧反哺:调研成果赋能古村振兴

  面对古镇活力、传统技艺传承等挑战,实践队员们积极贡献青年智慧。他们整合测绘数据、水质检测结果、产业调研信息及村民访谈内容,形成了一份包含桑基鱼塘空间优化建议、研学路线提升方案、文化展示互动设计等内容的初步调研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碰撞千年生态智慧,正激荡出服务乡村的创新火花。

  “这次实践,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历史,更用专业知识解析了这套‘活’着的生态密码何以成为‘全球典范’。”实践队指导老师陈静总结道,“从联合国认可的生态样本,到村民实实在在地增收致富,荻港的实践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可以和谐共生。青年学子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读懂了生态智慧,也必将这份责任融入未来的探索。”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