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首届东亚文明对话国际论坛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
2025-09-30 10:33:00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通讯员:汪洋 吴一凡)9月27日,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联合日本东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江原大学共同发起,东方语言学院、东北亚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东亚文明对话国际论坛”在稽山校区举行。本届论坛以“传统与未来、共生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近百位知名学者及教师代表,围绕语言、历史、哲学、文化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对话,旨在推动东亚文明互鉴与区域人文交流的高质量发展。开幕式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常务副校长魏小琳主持。

  在开幕式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雍和明教授、日本东亚大学原校长鹈泽和宏先生、韩国江原大学哲学实践研究所所长俞成善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博物馆馆长宋浣范教授分别致辞。

  雍和明在致辞中阐述了东亚文明的思想内核与显著特性。他指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秩序、集体观与教育传统,构成了东亚文明的基石;而兼容性、连续性、韧性与实用理性等特征,则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焕发活力。他强调,论坛的举办正是对“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理念的当代实践。

  日本东亚大学原校长鹈泽和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古代安第斯文明与东亚文明的共通性,指出文明的本质是“通过对话不断自我革新的动态过程”。

  韩国江原大学俞成善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1世纪世界历史格局正发生深刻转变,全球发展的重心从欧美快速移向亚洲,东亚地区正在通过合作与交流开创和平繁荣的新纪元。本次论坛是全球本土化学术实践的重要成果,将为实现文明共生与学术创新提供有效方法论支撑。

  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开展东亚文明对话的理想之地。他期待论坛能够成为“学术之花绽放的沃土”,推动三国学者在人工智能、人文社科等交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院长邱鸣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日本东亚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金俊教授、韩国江原大学俞成善教授,分别以《〈万叶集〉与日本文学传统精神之思考》《东亚的历史与共同课题》《论东亚近代的关键话语“万国公法”“文明”“宗教”之内在联系》《全球本土化(Glocal)语境中栗谷学的东亚文化地理哲学实践探析》为题发表主旨报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辛炫承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下午,论坛设四个平行分论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王忻教授、许赛教授,韩国江原大学金熙教授、韩国高丽大学金暎根教授分别主持分论坛。学者们围绕“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哲学文化”“区域国别学”四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闭幕式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专家对各分论坛研讨进行了点评。

  张节末教授指出,语言文学组的讨论兼具广度与深度,从古典文本到当代传播,充分体现了东亚文学研究的活力与前沿性,为理解文化共生提供了新视角。

  魏志江教授总结认为,历史文化组的研讨视角多元,方法扎实,通过一系列个案深刻揭示了东亚历史的互动本质,为构建区域共同历史认知贡献了力量。

  方浩范教授点评强调,哲学文化组的探讨成功实现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展现出东亚哲学在回应时代议题时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关怀。

  辛炫承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组的研究紧扣现实,议题前沿且富有跨学科特色,对思考东亚区域未来的合作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分论坛点评结束后,由邱鸣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邱鸣首先向来自中、日、韩的与会学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以“文明对话”和“学术求真”为主线,三国学者通过深入交流,展现了东亚文化圈的深厚根基与共同价值。他强调,四方高校的合作协议迅速落实,体现了各方深化合作的意愿,并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多边学术合作。

  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代表下届承办方致辞。他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学术质量与组织水平,并邀请各国学者明年相聚首尔,继续深化东亚文明对话的议题与实践。

  闭幕式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副院长马小明副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贯彻落实“外语+”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入选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后主办的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通过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三国学者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交流,也为构建东亚学术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东亚文明所蕴含的“和合共生”“知行合一”等智慧,正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重要启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挥多语种、跨学科优势,搭建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对话平台,为推动区域文明互鉴、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贡献“越秀力量”。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