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科技赋能乡土 青春助力文博——记杭师大信息学院VR乡村博物馆志愿服务队
2025-09-29 10:15:00
杭州师范大学

  (通讯员:杨鹏飞 王熙文 李家凝)近日,在杭师大信息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活动中,一支名为“AI馆志管——VR乡村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团队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注意,这支团队以“打造文化共富乡村样板”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笔,组成技术研发、田野调研、文化传播多支小分队,深入浙江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11地市乡村及18家代表性乡村博物馆,通过VR建模、AI开发、志愿培训等行动,以VR场馆建设、AI系统开发、数字人才培育等形式,破解乡村博物馆发展难题,提炼数字赋能文化共富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在杭州欢潭村,技术小分队携带全景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对村内古民居、祠堂等场所开展全方位勘景与拍摄,采集影像素材,通过1:1三维建模技术,生动还原五义文化、宋韵非遗文化等历史场景,建成集沉浸式漫游、智能讲解于一体的VR乡村文化馆。此外,志愿者还同步开展“AI+研学”志愿服务,组织村内青少年通过VR设备“穿越”历史,累计服务村民及游客超3000人次。

  在苍南非遗传承基地,调研小分队与鱼丸非遗传承人等12位手艺人深度交流,用镜头记录鱼饼制作、传统技艺流程,为后续VR内容开发积累素材,“握着鱼丸传承人布满老茧的手,听他讲几十年的手艺传承故事,再看着镜头里被精准记录的每一个步骤,突然明白‘AI+非遗’不只是技术应用,更是给这些快要被淡忘的技艺安了个‘数字家’,能被更多人看见、记住”,团队成员徐双稳感慨道。结合当前大模型技术,技术团队还为当地乡村博物馆适配“知小慧”AI智能体,实现非遗展品信息的语音检索与互动讲解,让小众技艺通过数字渠道走向大众;在湖州善琏镇,团队针对湖笔非遗传承需求,志愿者同步开展“AI+研学”志愿服务,在虚拟场景中还原湖笔制作工序,助力非遗技艺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在做AR湖笔制作工序时、在帮助团队搭建AI智能检索平台时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不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很远,因为我们在让乡村博物馆变得更加鲜活!”团队成员陈泓霓表示。

  在杭州萧山的欢潭村,团队以“VR+历史”激活古村文化,打造文旅融合富村样本;在温州苍南,团队用“AI+非遗”破解技艺传承难题,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播双赢;在湖州善琏,团队靠“数字+民俗”拓宽产业路径,推动传统工艺赋能增收;在绍兴柯桥,团队则通过“人才+场馆”模式,由团队输送的“数字馆长”开展日常运维,让乡村博物馆持续发挥文化效能。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浙江“技术赋能文化、文化带动产业、产业助力共富”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从杭州的湖笔VR馆到莪山的畲族VR馆,看着访问量的数字一次次刷新,尤其是收到评论说‘第一次这么直观懂乡村历史’的反馈,突然觉得跑的每一公里路、改了无数遍的程序代码,都有了最实在的意义”,团队队长李家凝说道。

  这些数字赋能乡村文化的实践,以科技为桥,以志愿为心,发端于高校技术支撑、政企协同发力、村民主动参与的基层探索,最终达到了“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讲好文化共富故事”的目标,正是浙江以文化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项目负责老师王熙文提到“团队以VR、AI技术为抓手,暑期深入乡村一线做调研、建场馆、传技术,把科技志愿服务与乡村文化振兴精准对接,既破解了乡博‘无客、无用、无管’的难题,更用青春行动践行了文化共富使命”。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