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城 方昉 图片:白炎承 竺升阳 陈城)8月6日至8月11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实践调研团在方昉老师带领下,继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前往丽水市莲都区、宁波奉化区和象山县 等地,了解电力行业发展态势,调研数字游民基地,寻访乡村CEO及部分校友。
第一站:浙江云盛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走进云盛通电气公司的办公室,同学们围坐在校友周总面前。周总介绍了公司目前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业务包括低压配电柜定制和水处理产品。公司发展方向聚焦供电公司和市政项目,交流了光伏、储能技术等发展趋势。
随后周总给大家科普了电气设备中的JP综合箱及无功补偿的作用。
介绍JP综合箱的应用与功能
与校友面对面交流中,周总为同学们的大学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建议同学们要在大学期间,选择兴趣优先,强调“选择大于努力”,建议在职业选择时首先尊重内心,明确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方向。在校期间需多做准备,了解行业的优缺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进入行业后,要保持向上的动力,注重自学和专业技能提升。
与校友合照
第二站:52赫兹数字游民基地
实践调研团一行人在莲都区委宣传部,莲都团区委办公室负责人陪同下走进“52赫兹数字游民基地”。
主理人陈总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社区的运营情况:今年3月18日开始运行,入驻人数约50人,运营期间已开展各类活动300多场,还详细讲解了“社区生命地图”项目以及“万物可换”的社区特色理念。
随后调研团成员与社区主理人围坐在一起,介绍社区的理念以及数字游民正在实践的“共居、共生、共创”生活与工作模式。
数字游民Maggie(自媒体博主)分享道:“这里打破了‘居家办公’的孤立感,我们白天创作、夜晚与村民共舞,真正融入画乡的烟火气。”
调研团成员白炎承感叹:“数字游民不是隐士,而是带着技术嗅觉和全球视野的乡村‘新移民’。”
调研中,团队发现基地通过“轻资产运营”降低青年创业门槛:7天起住的共居规则、日均百元的生活成本、定向对接政府产业政策,已孵化多个文旅与农业项目。
实践调研团成员陈城提问“成为数字游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数字游民回复说:“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游民,要有线上办公能力,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做好自律与时间管理。”
实践团成员交流后,对数字游民群体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用行动证明:职业可以是“线上+线下”的灵活组合,生活可以是“工作+体验”的多元平衡。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成员们看到:年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不被定义”——无论是选择“稳定”还是“流动”,只要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创造价值、链接他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生。
第三站:莲都区大港头供电所
实践调研团来到校友梅学长工作的地方,进行面对面交流,梅学长和同学们讲述工作情况,要守护古堰画乡附近等地人们的用电安全,讲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经历,电力事业为人民,扎根基层,一心为人民的电力事业努力奋斗,体现了他的高度敬业精神,守护光明的责任担当。
随后,梅学长为同学们建议,在大学期间多实践,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多参加实践,不是盲目地堆砌经历,而是要带着问题去探索。此外,还要学会平衡学习与实践的节奏,专业知识是“内功”,实践能力是“招式”,多向老师学习。
第四站:奉化区岩头村
走进奉化民国第一村,与岩头村乡村CEO黄总面对面交流,得知村中户籍人口2000余人,常住人口仅900余人,青壮年外流现象突出。“我们只有租金收入,缺乏经营性产业。”岩头村乡村CEO坦言。调研团发现,尽管乡村目前支柱产业少,但村庄依托奉化水蜜桃、油焖笋等特色农产品和漂流旅游项目,正尝试着破局发展。
在结束岩头村调研之际,实践团与乡村CEO围绕“如何让乡村持续焕发活力”展开深入探讨。调研团发现,岩头村静谧的环境和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具备吸引数字游民的潜力,提出可以通过打造“数字游民”聚集地吸引年轻人进来。同时建议结合抖音直播平台,打造“岩头手作”品牌,也可以结合当地村内丰富的非遗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发民国风研学等新业态。
第五站:奉化区蒋家池头村
见到返乡创业者、乡村CEO江总时,正在准备当晚的农产品直播。他用了5年时间,探索出一条“新媒体+农文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过短视频记录改造过程,他逐渐吸引上海、杭州的游客,从搭建农家餐厅到开发住宿功能,逐步形成“团建+研学+农产品”的复合业态。帮助村民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比如桃胶的采收时间、笋干的烤制工艺。实践团注意到,工坊的展示区整齐陈列着10余种包装精美的农产品,每种都附有溯源二维码。目前,基地已成为“青年入乡实践站”。
数字赋能用镜头连接城乡,他的抖音账号记录创业全过程。帮村民直播卖油焖笋,实践团注意到,工坊内设有多个直播点位,暑期还有大学生参与运营。通过短视频传播乡村生活,吸引城市资金和人才流入。
实践调研团成员们感慨:“江总的实践,证明了特色农产品是乡村持续发展的金钥匙。”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的形式,让更多山货走出大山。乡村大地,青年们大有可为。
第六站:走访象山县校友
见到了在象山县经营农文旅项目,正在创新创业实践的校友代表蔡学长,他是学校第一个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的同学,也是第一个成功授权发明专利,获得企业高度认可。
蔡学长对成员们说,在校期间要深耕专业领域,参与学科竞赛,锤炼综合能力。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结交优秀的同学,互促共进。步入社会要保持终身学习,将校园方法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场中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坚守价值底线,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求。要有敢于尝试的创新创业精神,遇到困难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应对。
六日辗转,从城市工厂到乡野山海,成员们循着电流的细微脉动,也循着青春的炽热呼吸——看见一根根电线串起的不只是千瓦与兆瓦,更是“让万家灯火常明”的初心;看见一张无形的网把田野、直播镜头、数字游民、返乡青年紧紧相连,织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校友的叮咛、CEO的实践、基层电力人的坚守,共同点亮一句话:当下时代最澎湃的电能,不在变压器里,而在每一颗敢于把个人梦想接入国家需求、把微小行动汇入时代洪流的心里。愿大家带着这一程的光,回到校园、奔赴未来,成为新的“JP综合箱”——把所学转化为能量,把热爱补偿给社会,让青春永远带电,让乡村与城市在同一条亮起的线路里,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