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心理抗“疫”:心慌?气促?如何缓解心理问题造成的身体不适?

      2020-03-30    

点击进入:在线心理咨询

  疫情当前,为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居民做好个人心理防护,呵护心理健康。日前,由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开设“心理抗疫 专家行动”专栏,该专栏在疫情期间,为大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并带来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今天的主讲人是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何宁娴。

正确看待和应对心身反应

何宁娴

疫情发生以来,我在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的心理热线志愿服务中,接听到许多来电者受到身体不适的困扰,比如胸闷、心慌、心悸、心跳加速、恶心、吃不下饭、早醒、睡不着、汗多。有的人甚至出现轻度发热,非常担心自己是否感染新型肺炎,但到医院检查,排除了新型肺炎的可能,可这部分人还是担心是检查准确度不够,过几天忍不住再去检查,以致于医生直接告诉他:你不要检查了,这是心理问题。

来电者感到很不好意思,羞愧于占用了医疗资源,也认可自己基本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性,但心底依然怀疑患病,而且身体的不舒服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他们不明白自己的身体、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拨打心理热线求助。

心身反应是面对压力的正常反应

疫情持续至今约2个月,依然给每个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很多人认为时间如此之长,自己就该适应疫情下的生活了,不应当再有担心紧张的表现。

但只要疫情没有彻底消散,整个社会运转依然受到影响。目前仍处于疫情下的特殊时期,我们作为微小的个体,有意无意中始终感受到压力,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从远古时代人类与猛兽搏斗,进化至今,人体发展出一种面对压力的躯体机制,当面临危险时,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释放兴奋性激素肾上腺素,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肌肉充血、肠蠕动减慢、警觉度增高等等,此类身体变化有助于我们投入到战斗或逃跑中。这些躯体激活的表现,就会让人体验到的心慌、胸闷、出汗、睡不好、便秘、尿不尽。

这种心身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危险,再通过收集信息、闭门不出、注意自己的躯体变化、及时求医。也就是说,处于合理范围内的心身警觉可以提高我们对抗危险的能力,这是人类面对危险的正常反应。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心身反应

很多来电者关心,是不是只有自己有这种身心反应?是不是自己的精神有问题了?是不是自己太过软弱?

在特殊时期,我们都会有“特殊反应”,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感到焦虑、烦闷、心身不适,其实大家都在艰难地适应漫长的疫情生活。知道大家都和你一样艰难,也许会让你觉得好受些,不再担心“只有我一个人心理异常”。

每个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还会有一部分人有个疑问,为什么朝夕相处的亲人没有什么心身反应?看到他们每天处变不惊,还有余力安慰自己,就会自责,自个怎么还没有身边的亲人有承受力?

这时候,在旁边的家人可能会忍不住开口:“咨询师都说了,哪有人不着急的,我从来不做饭的人,现在每天在厨房切切剁剁不停,就是因为心里烦。”

说到这里,想必你自然就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压力的表现,自己是身体不适,家人是在通过剁菜的行动的来宣泄,还有人通过做家务、看电视、打游戏、唱歌、吼叫、不停地给人打电话、哭泣等方式应对。只不过大家很少和他人谈论。

如何应对心身反应

心身反应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我们可以通过较少对危险的感知度,或者给躯体反应赋予新的意义来降低心身反应。

首先,我们可以减少接触疫情新闻的频率和时间,固定接收信息的媒体,减少过度负面刺激造成的情绪负荷。目前疫情基本稳定,政府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对疫情的关心,从而降低疫情带来的压迫感。

其次,体验到心慌、胸闷等心身不适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正在通过身体反应来消化无意识里体会到的压力,这只是天然地应对压力的躯体表现。

另外,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尝试和家人朋友交流自己的反应,彼此将焦虑的感受通过语言具体表达出来,既能倾泻情绪,又能获得群体共鸣带来的安心之感。

然后,询问自己,除了心身反应以外,还能找到什么方式用于承载自己的压力,是否有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义、有成就感的事情可做,找到可以投入其中的事情,转移对疫情的担心。

最后,推荐使用微信小程序里面的冥想程序,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增强调节呼吸、心率的能力,提升专注力减轻焦虑感。(中国教育在线 楚天都市报)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