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浪潮中,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组织多支队伍奔赴肇庆市封开县、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广州市番禺区等多地,从产业赋能、乡居环境美化到温情服务与特色支教,全方位、深层次地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力量,奏响了校地协同发展的动人乐章。
产业有突破:科创融合激活资源,品牌升级助农兴乡
艺术设计学院“科创艺乡”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调研。当地人均拥有10亩丰富的竹林资源却大量闲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突出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团队带来系统性的“红链竹创”解决方案。该方案深度融合“党建、非遗、科创、残障赋能”四大核心要素,旨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方案计划在吊尾村建立“党建+非遗+科创”的协作链条。
基于对当地资源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团队积极创新研发竹编文创产品,并深度开发“红链竹创”竹编文创包系列教程,计划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易于推广的研学体验项目。通过实践,学生团队研发并制作了竹编团扇、竹编装饰画、胸针饰品等12款文创产品原型。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探索了可持续的就业帮扶路径,更能直接带动当地文旅研学项目的推进,有效增强产业的内生动力、品牌传播力与社区凝聚力,为乡村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价值转化开辟了新通道。
聚焦连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升级需求,设计团队还精准发力,为两家在地企业打造破局市场的包装解决方案。
瑶菽坊八珍糕:针对其寻求差异化与吸引核心女性客群的需求,团队深度挖掘瑶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典雅的中国风元素与现代商业美学色彩,打造出契合年轻消费者审美的国潮新包装,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接纳的完美平衡。瑶菽坊负责人曹先生对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与认可:“团队创作的这套包装设计,我们计划进行精美打样,并在企业研发中心进行长期展示并永久留存。”
旭瑶儿童蔬菜面:积极响应负责人娥姐“为儿童健康量身定制”的理念,团队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包装设计,同时根植地域特色及瑶族吉祥纹样与寓意,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视觉符号。设计通过拟人化、卡通化的新鲜蔬菜形象,搭配瑶族特色图案边框或背景,直观传递产品天然、健康、营养的核心特质,成为连接寨岗镇生态文化与现代健康消费理念的视觉桥梁,有力助推这款健康儿童蔬菜面成功“出山”。
在拾月拾陆瑶族文化创意园的实践中,设计团队展现了强大的文化转化与系统开发能力。团队对瑶族丰富的历史、纹饰、服饰、传说等传统元素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再创造,倾力设计开发出涵盖生活用品、文具、饰品、艺术品等多元品类的文创产品100余款。尤为亮眼的是,团队为创意园量身打造了具有广泛传播潜力的核心动漫IP形象——“瑶阿妹”,通过IP引领和庞大的文创产品矩阵,构建了瑶族文化创新性表达。
彩绘有新意:艺术笔触扮靓乡居,文化认同凝聚民心
团队在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以艺术为笔、文化为墨,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元素,通过墙绘创作赋能乡村建设,擦亮乡村风貌,让“微幸福”在低涌村村民家门口落地生根。突击队成员深入低涌村肌理,将专业智慧融入乡土沃野。以青春力量为石碁镇“典型村”环境提升添彩赋能,共完成七幅约500平方米墙绘作品,让旧墙焕发出承载新时代文化和乡愁印迹的魅力。高质量的墙绘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唤醒乡村文化认同、凝聚邻里情感的温暖纽带。
师生们清晨六点伴着晨曦出发,晚上日落后将近八点收工。在活动期间,每天起早贪黑,以饱满热情投入墙绘,其专业态度与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当地干群。石碁镇政府代表与低涌村村委专程为团队送上清凉饮品及情意真挚的感谢信,高度肯定了突击队“以艺术赋能乡村”的创新实践,对师生们用专业技能提升人居环境、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表达特别致谢。村民驻足欣赏焕然一新的景致,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微幸福”工程最动人的回响。
当地政府发来感谢信
服务有温度:影像为笔共绘温情,特色支教培育未来
艺术设计学院以“精准服务”为核心,将便民服务、美育支教、心理关怀融入乡村生活,让温暖直抵民心。
在封开县都平镇,学院的摄影队伍了解到村民的实际需求,走进乡村集市,搭建起便民服务点,为村民免费拍摄证件照、全家福。78岁的陈阿婆坐在背景布前,紧张得手都不知往哪放,队员蹲下身帮她理平衣襟:“阿婆笑一笑,这样精神!”面对镜头,老人们整理着装,孩子们欢笑奔跑,摄影突击队员耐心引导,用相机定格下一个个温馨瞬间。 照片打印出来后,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清晨到午后,拍摄服务点前始终排着队,快门声、欢笑声混着集市的叫卖声,成了最动人的乡音。此外学员还走进村落,为更多村民服务,这份温暖的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办证的急难愁盼,更用镜头为乡土岁月留下了温暖注脚,拉近了高校与乡村的距离。
特色支教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在都平镇学校的课堂上,美育之花悄然绽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让乡村孩子接触到了音乐、绘画、手工等多彩世界,——平日里只能在课本上见过的扎染、纸鸢制作,如今成了可以亲手实践的乐趣,有效弥补了乡镇学校相关教育资源的短板。队员邓珊珊是土生土长的都平人,她带着“反哺家乡”的热忱,结合乡村元素设计教学内容,教孩子们画贺江的鱼、后山的树,用扭扭棒制作花朵,用扎染再现家乡的云雾,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绘制的纸鸢在操场奔跑,看着它飞上天空时,一张张笑脸里,既有对艺术的新奇,更藏着对这片土地的自豪。
为深化乡村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团队创新实施“智美连南·育见未来——2025连南寨岗教师科技美育赋能行动”,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寨岗镇教育实践。行动聚焦四大核心目标:提升教师教学竞赛能力与科技美育融合思维,培养AI工具辅助课件开发技能,增强教育智能化转型中的心理调适能力,探索乡土“美育+劳育”双融通课程路径。
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敏娟以“增强教师心理调适能力,应对教育智能化转型挑战”为主题进行专项培训,通过剖析技术变革影响、提供心态建设策略,为教师注入心理动能。此次系统化赋能显著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与科技素养,为寨岗镇教育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师资基础。
从产业激活到彩绘焕乡,再到温情服务,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2025年“百千万工程”中的系列行动,既是高校以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激活产业动能到美化乡村环境,从温情服务群众到浸润美育童心,通过产业、环境、教育等多维度的精准发力,学院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来源: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蔡美凤 陆丹 付麟翔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