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由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韶关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蓝鸽集团、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四届“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韶关学院韶乐园校区举办。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韶院,共同探讨“智能化时代的范式转型与素养再定义”这一核心议题,搭建起跨学科、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探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创新路径。

张晓红讲话
在11月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在致辞中指出,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数据是打开未来的钥匙”,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是跨越山海的学术之旅,也是思想与心灵的交流之旅,理性数据与人文之光在此交织和碰撞,科学的精确性与教育的温度必将孕育新的希望。张晓红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自由交流思想、激荡智慧火花,共探学术新境。她强调,本次研讨会为学校搭建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为学校向高水平应用创业型大学的目标迈进注入强劲动力。

吴诗玉讲话
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诗玉指出,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开放共享为理念,携手国内外学者推动二语研究科学化、跨学科发展,本届研讨会聚焦“智能化时代的二语研究范式转型与素养再定义”,探讨AI崛起背景下语言研究的边界与人文坚守。吴诗玉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契合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教育数字化改革需求,希望通过本次研讨,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融合、引领研究方法革新、培育青年学者共同体,助力中国二语研究在国际舞台发出更强声音。

开幕式现场
主旨报告环节,11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从二语加工的认知机制、人工智能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语料库语言学的创新应用、神经语言学的前沿发现等多个维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深刻洞见,展现了学科交叉的广度与深度。上海交通大学丁红卫教授通过解读自然句子阅读眼动实验,深入探讨“情绪因素在二语加工中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施建军教授聚焦“语言模型赋能的语言文学研究方法探索”,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的革新作用;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教授以“AIGC时代翻译能力的双核重构:文化转译与多模态叙事”为题,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能力的核心构成与发展路径;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Stefan Th.Gries 教授探讨原型理论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优势、机遇与风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员聚焦“额中回后部55b区:多模态词汇加工的感知运动——语义接口”,揭示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

丁红卫以“情绪因素在二语加工中的作用:基于自然句子阅读眼动实验的实证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

施建军以“语言模型赋能的语言文学研究方法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

张晓红以“AIGC时代翻译能力的双核重构:文化转译与多模态叙事”为题作主旨报告

Stefan Th. Gries以“More on prototypes in corpus linguistics: advantages/ opportunities”为题作主旨报告

杜忆以“额中回后部55b区:多模态词汇加工的感知运动——语义接口”为题作主旨报告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陈天序教授介绍“教育数字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展现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丽分享“大数据与机器翻译的互生发展”,从产业视角探讨技术与语言服务的深度融合;韶关学院阚哲华教授从“现在与过去、规则与不规则”的角度切入,深入解读“英语动名搭配加工中的动词形式效应”,为英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供新的启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Vaclav Brezina教授围绕“AI时代的真实语言:语料库语言学对二语研究的启示”展开论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雯超教授基于眼动实验证据,分享“技术辅助同声传译的最新进展”;湖南大学陈飞教授解读“视听跨模态整合对语音加工的影响及其对语音训练的启示”,为二语语音研究与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陈天序以“教育数字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

丁丽以“大数据与机器翻译的互生发展:从技术突破到知识平权”为题作主旨报告

阚哲华以“现在与过去、规则与不规则:英语动名搭配加工中的动词形式效应”为题作主旨报告

Vaclav Brezina以“What counts as authentic language in the age of AI? Insights from corpus linguistics fo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为题作主旨报告

苏雯超以“Technology-assiste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recent advances based on eye-tracking evidence”为题作主旨报告

陈飞以“视听跨模态整合对语音加工的影响及其对语音训练的启示”为题作主旨报告
本次研讨会设置多维度学术活动,构建了全方位交流平台。在由北京大学易维教授主持的主编论坛上,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主编Stefan Th.Gries教授、《中国外语》副主编常少华以及《现代外语》编辑雷容,就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方向与发展趋势展开对话,为青年学者的论文发表与学术成长提供宝贵经验。
在平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在七个分会场围绕“语音习得与加工机制的跨学科研究”“面向智能时代的二语写作与口语研究新进展”“脑电与大语言模型视角下的语境理解”“二语词汇习得与加工”“语法-句义协同加工研究”“数字人文与翻译研究”“多语种数据科学与研究范式转型”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圆桌会议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丁红卫教授、复旦大学刘佳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雯超教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智能时代语言教育的转型与挑战”“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等主题开展深度对话。
此外,11月7日的会前工作坊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Stefan Th.Gries教授以“语料库语言学中的原型:预测建模、词汇语境与基于语料/人工智能辅助的语义”为主题,深入解析语料库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香港中文大学蔡振光教授聚焦“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刺激材料构建与语言研究的数据采集”,分享LLM技术在语言研究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吴诗玉教授围绕“功效分析及其应用”展开讲解,为参会者提供前沿的学术研究方法指导。
在11月9日的闭幕式上,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代表吴燕京在总结时表示,本次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成果丰硕,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仅交流了最新学术成果,更凝聚了行业共识,为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会将持续深化跨学科协同创新,完善“会议-出版”成果转化链条,优化青年学者培养体系,推动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与产业应用转化,为服务国家语言教育战略与教育数字化改革作出更大贡献。

合影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有前沿理论分享,也有实践经验交流,更有跨领域思想碰撞,全方位展现了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未来,韶关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创新,为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语言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语言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讯员 叶龙 李丽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