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粤北地区美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及学校美育工作成果调研的工作部署,2025年10月30—31日,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组织星海音乐学院、五邑大学、暨南大学、肇庆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关专家一行赴广东白云学院、韶关学院及河源多地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课堂与展演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粤北美育实践经验,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径。

30日上午,调研组在广东白云学院北校区召开调研会。校长刘剑锋、党委书记孙国忠、副校长纪秋颖与会致辞。数智融媒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骏教授从“数智融媒特色定位—多学科团队建设—制度与经费保障—课程与活动成果—社会服务与传播”五个方面作专题汇报。自2024年12月立项以来,工作室已将美育全面嵌入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融媒体实验中心与跨院系实践平台,打造“金云奖”大学生影像节等品牌活动,形成“课程+作品+传播”的闭环;同时两度深入粤北中小学开展调研,发布报告并对接美育浸润项目。专家组认为,白云学院以“数智+融媒”赋能美育的路径清晰、节奏有力,建议进一步完善“课堂—社团—赛事—媒体”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链路,打造可视化数据仪表盘与开放课程资源库,放大示范辐射。

30日下午,调研组赴韶关学院调研省级美育名师赵勇工作室建设成效。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何金明介绍学校围绕“德美融合”持续推进“三化一体”(课程化、实践化、本土化)与“五维贯通”(主体、五育、学段、组织、师资)改革,已构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名师工作室—美育浸润行动”三大平台,形成“韶院方案”。工作室展示了《韶关市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成果与过山瑶番鼓舞韵律操等项目。专家组评价其“扎根有深度、协同有广度、传承有温度”,并建议深化“美育+体育”“美育+非遗”的跨界融合。其后,调研组观摩大学生志愿者韵律操展示,走进武江区重阳学校了解浸润机制落地与校园文化建设,肯定其在城乡均衡与师生成长方面的实效。


31日上午,调研组在河源市连平县教育局与六所浸润学校校长座谈,围绕师资短缺、场室薄弱、培训名额不均等难点开展问题导向式研讨。专家建议:以“数字化+双导师”模式提升乡村美育供给能力;建立“培训科—浸润行动”互补机制,实施分学段、分学科、分项目的靶向培训;完善经费与资源协同,推动县域统筹与校际互助,提升协作效率与公平性。31日下午,调研组赴紫金县凤安中学调研,针对“县域优先—镇乡受限”的教师配置矛盾,提出“名额下沉、项目共建、巡回指导”的组合策略,确保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流动。


31日晚上,在河源桃花水母大剧院举办的“大手握小手,双百润心田”美育浸润行动成果展演精彩上演。活动由省教育厅指导,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河源市教育局联合主办,七所浸润学校参演。上篇以“双向赋能”为主题呈现校地协同成果,下篇聚焦“美育浸润”展示高雅艺术普及成效。省、市及高校领导与千余名师生家长观演。展演以可感、可评、可传播的方式,呈现了“课程入心、活动入景、文化入校”的实践图谱,标志粤北美育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


调研组一致认为,粤北美育建设已形成三条清晰主线:其一,“数智融媒”牵引课堂改革,以数据可视、内容可用、作品可传播推动“教学—实践—传播”闭环;其二,“非遗+体育+艺术”协同,激活本土文化与学生身体表达,形成可持续的校园审美生态;其三,“高校—中小学—乡村”纵深联动,通过浸润项目、课程共建与师资共培,促进城乡均衡。下一阶段建议重点推进“三个转化”: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可教的课程,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用的校园场景,把愿景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学校机制;同时打造“活化—固化—数字化—协同化”四维提升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范式。
以美化人,是为成长留温度;以美培元,是为未来蓄力量。粤北美育正以“数智为笔、文化为魂、协同为径”,在课堂、社团、乡村与舞台上持续发声、沉淀生长。广东白云学院、韶关学院与河源多地学校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深化美育改革、强化特色、拓展共享,合力绘制粤北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关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