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26日,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中国化学会2025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包括中国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等20余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200余人,青年学生代表2311人在内的参会代表共6300余人参加会议。

11月23日上午开幕式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卫青,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於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教授、李子臣教授、王笃金研究员、王献红研究员等7位大会副主席,以及曹镛、吴奇、唐本忠、黄维、瞿金平、唐勇、王玉忠、彭孝军、王琪、陈学思、迟力峰、黄险波等两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参加开幕式的还有行业协会及企业界的代表以及来自会议八家协办单位的代表。

“高分子不仅是一门富有创新活力和创造魅力的基础学科,也为化学工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张希院士在致辞中寄语参会师生:科学之路从来不是康庄大道,科研平台期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研究工作遇到了阶段性瓶颈,本身就是科研过程的一部分。他鼓励广大师生要积极从善于使用新工具、充分利用学术访问、拥抱技术革命、重视学术交流等几个方面突破学术瓶颈,并通过本次大会,充分交流、彼此启发,在突破自身瓶颈的同时,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会上还颁发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三大奖项,刘冬生等11位获奖者上台领奖。
本次大会以“广聚高分子智慧.粤合新时代华章”为主题,深度聚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和前沿高分子等领域,在为期四天的会期内共设置23个主题分会场,包括7个大会报告、420 个邀请报告、818个口头报告、371个快闪报告和2106个墙报,本次大会在往届基础上积极创新,特别设立中美高分子论坛和中韩高分子论坛,为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
开幕式当天共举行4场大会报告。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教授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发展“氧化聚合与还原掺杂耦合”合成新策略方面的突破,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电导率最高、空气稳定且可溶液加工的n型导电高分子聚(苯并二呋喃二酮)(PBFDO),填补了自光电高分子领域开创以来高性能n型导电聚合物的空白,该材料已在高性能电容器、有机热电、电致变色等领域获得快速应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树研究员介绍了发展细胞代谢驱动的高分子原位合成新方法,获得了活性可逆调控的“开关”型超分子抗生素以及细胞内原位自组装的超分子化疗体系;还介绍了利用导电高分子独特的激发态性质与光信号放大特性,发展高灵敏DNA生物传感方法,实现了临床结肠癌高准确率分子诊断以及高血压个性化治疗。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林嘉平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发展适用于高分子特点的机器学习方法,建立AI性能预测模型,建立了基于基因组合概念的结构设计新方法。运用新研究范式,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高分子材料。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晓东教授着重讨论共形生物电子界面——这种界面能实现电子设备与生物系统的无缝集成,在形变条件下保持功能稳定,同时实现感知数字化。报告还探讨了充分发挥共形生物电子在人机界面变革潜力方面亟待突破的挑战。

本次大会以高分子科技在新时代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集中展示我国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科技、教育、产业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广阔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高分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提升高分子相关学科交叉与前沿研究水平,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据介绍,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以历史悠久、与会人数多、组织规范而著称,是中国高分子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下一届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将于2027年在安徽合肥举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
附件: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三大奖项及三刊简介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始于1954年,每两年召开一次,是国内高分子学界最为重要、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其前身是全国高分子化学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席为王葆仁先生,参会代表只有93人,会上可供交流的论文仅有32篇。经过70的创新发展,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水平,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提升。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是由中国化学会前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葆仁先生,于1985年8月向中国化学会捐赠,并得到各界人士和单位的捐资设立,目的是鼓励我国中青年科学工作者献身于我国的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培养和造就高分子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以促进我国高分子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截至目前获奖人共有23人。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是由中国化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人元先生于1994年10月向中国化学会捐资设立,目的是为了鼓励我国化学工作者献身于我国的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提高我国高分子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截至目前获奖人共有76人。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是为促进高分子学科发展,鼓励广大青年学者投身于我国的高分子科学研究,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于2019年面向全国青年高分子研究工作者设立。授予年龄不超过35岁的青年高分子研究工作者,并以通讯作者于评奖的前两年在《高分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和《高分子通报》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引起高分子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获奖人共有33人。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CJPS)《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简称高分子三刊)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高分子领域的领衔学术期刊。CJPS和《高分子学报》被SCIE收录,《高分子通报》为中文核心期刊。CJPS面向国际,加大开放,力争成为高分子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高分子学报》面向国内,为我国高分子学者提供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高分子通报》致力于搭建我国高分子教育界、学术界与工业界交流合作的桥梁。高分子三刊定位清晰,携手前进,共同促进高分子科学和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随着中国高分子学科的蓬勃发展,高分子三刊稳步前行,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学会创办了CCS Chemistry,以免费开放获取的形式,致力于打造引领化学进步的旗舰刊物。这四个期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了一个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科技期刊体系。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实习编辑:梁敏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