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门和各方共同努力,八桂人民群策群力,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新成就,广西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新跨越。
强国先强教,强桂先强教。5年来,广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普及率、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期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年来,广西教育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为老百姓解决了哪些难题?从今天起,自治区教育厅与广西日报联合推出“辉煌‘十二五’,教育新跨越”系列报道,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惠民工程以及教育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再现这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以期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为“十三五”期间广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打下坚固基石。
“十二五”期间,是广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果辉煌的5年,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一系列的数字,代表着成绩:
29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640个专业,覆盖19个专业大类和一、二、三次产业领域;15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工作,12所职业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工作;全区共建有行业性职教集团22个,参与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达千家;2008年至今,全区近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享受资助政策完成中职教育并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当前,全区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持续提高,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形成了共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扶贫富民的能力不断增强。
如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不再是愿景,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八桂职教梦正在照亮现实!
优化职教格局,提升办学品质
“十二五”期间,广西职业教育坚持在经济社会坐标系中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建设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为聚焦点,大力推进布局调整和特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
优化职校布局。对接广西“两区一带”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规划,调整职校布局,全区现有中职302所(含技工学校)、高职37所,分别比2010年减少62所、4所;建有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2所、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100所,国家高职示范(骨干)院校5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院校12所,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不低于96%、90%,其中55%的毕业生在区内就业,中高职规模分别占居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主动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应自治区重点发展的“14+10”千亿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中高职专业247个、393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和一、二、三次产业,初步形成适应就业需求和产业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重点规划建设45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中职。
全面推进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建立县级职校发展激励机制和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制度,支持优质职业院校以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开展帮扶工作,推进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2014年至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2亿元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确保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5年,县级中专全日制招生4.3万人,比上年增长12%,比实施改革前增长了26个百分点,占全区全日制招生总数的24%。
着力创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规划建设40个基地,目前已首批认定17个基地学校,在坭兴陶、铜鼓、绣球、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专业领域积极开展民族技艺传承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调整和优化,让广西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拓宽升学通道,助力学生成才
除宏观上校网布点、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优化外,具体落实到微观上的学校层面,广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取得了不少新突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在加快拓宽中高职衔接通道、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中的新成就。
试点本科高校从2013年的4所到2015年的8所;招生范围由32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扩大至全区所有中职学校;报考资格从本校总评成绩年级排名前10%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扩大到前30%……
在广西试行的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中,学校数量的增加、招生范围的扩大、报名资格的放宽,让中等职业教育萌生了更多新气象,也给中职生升读本科创造了更多机会、更多公平。
同时,广西也在进一步推进中高职多种形式贯通办学,拓宽中职生升入高层次学校学习通道:15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工作;12所职业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工作,继续实行5年一贯制、分段式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学生试点。其中,2015年高职院校共录取中职学生4.07万人,比2013年的2.44万人增加1.63万人,增长66.8%。
此外,广西还实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创新性新突破,6所高职院校和4所本科高校联合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首批试点专业共有6个,每个专业招生40人,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沟通,修订《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互转学的制度安排。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不同的是教育的类别而不是层次。回顾“十二五”,广西出台了系列政策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为孩子们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使他们真正的“求职有门,升学有道”。
产教深度融合,激发内在活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十二五”期间,广西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着力点,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重点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按产教城一体化思路,2009年起重点布局,推进南宁首府、柳州工业、北部湾沿海、崇左国门等4个职教园区建设,四大园区已建成110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并投入使用。随着职教园区集聚作用凸显,职教园区拓展项目应运而生,全区14个设区市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职教园区,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有机衔接、健康发展。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汇聚产教两方面力量和资源来共同提高职教人才质量,这也就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为此,广西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新机制,并率先在西部地区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鼓励校企发挥双主体作用、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重申面向企业的优惠政策,为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筑牢基础。
很快,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实训基地、订单、半订单培养等多元创新办学模式不断涌现。
其中,广西将集团化办学作为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大胆探索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和运行机制,统筹资金1300万元,重点支持13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强化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互助互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服务行业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区共建有行业性职教集团22个,参与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达千家。
职教集团校校、校企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师资等到职业院校,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改造升级的专业人才及技术回馈给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建与现代职教体系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集团内资源利用率,激发了职教集团办学活力,从而也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