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踏遍黔贵沃土 厚植家国情怀——贵州师范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点亮青年信仰
2025-10-23 13:31:00
贵州师范大学

  黔山秀水间,“他们”步履不停......

  从625米高空的花江峡谷大桥,到黎平少寨村3米高的木板“红军桥”;从播撒法治“种子”到82所中小学的志愿者,再到坚守在金沙乡间田埂间的支教队员......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走深走实,让青年学子在脚步丈量中,真切触摸信仰的温度。

  桥见贵州,在“世界第一高桥”感悟实干担当

  一个“地无三尺平”的省份,如何通过“万桥飞架”变身为“高速平原”?今年9月,贵州师范大学师生将思政课堂搬到了花江峡谷大桥——“贵州的桥梁奇迹,是中国技术链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缩影,更凝聚着建设者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精神。”贵州师范大学教师王亚丽,在这堂行走在大桥之上的思政课中为同学们解惑道,“作为高625米、全长2890米、主跨1429米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花江峡谷大桥正以横竖‘世界第一’的硬核实力,演绎着现代工程技术与自然天险的激情对话。”

  为什么说桥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面对提问,同学们踊跃互动。王亚丽笑着指向远处的群山,“贵州曾被称为‘地无三尺平’,而现在,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半数在贵州;世界前10名的高桥,亦有4座位于贵州。这就是从‘阻隔’到‘联通’的跨越。”

  谈及未来,王亚丽提出了“未来之桥”的畅想:“除了物理空间的连接,我们还需要科技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她鼓励同学们,作为


王亚丽为同学们讲授思政课(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研学途中,同学们沿着花江峡谷大桥的施工便道徒步前行,感受建设者们作业的艰辛。

  “以前感觉思政课的内容离我们很远,今天站在大桥上,才真正明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历程。”学生张浩抚摸着桥面,语气中满是敬佩。

  寻访足迹,红色记忆中赓续精神血脉

  回顾今年暑期,贵州师范大学组织73支重点实践服务队和近万名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大思政实践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教育报联合组建的“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响应时代号召、赓续红色血脉,在此期间走进了黎平县少寨村。

  70多岁的原村支书吴锡焰老人,受邀成为课程主讲人。

  1934年冬,中央红军一支先遣部队抵达少寨,但河面的木桥已垮塌,为帮助他们顺利过河,村民卸掉家里的门板,砍倒山上的大树,紧急建起了这座“红军桥”。

  据吴锡焰老人介绍,当年他的爷爷和伯父是修桥的主要参与者,红军驻扎期间就曾借住在家中的老宅。“这是唯一留下的物件了。”老人从阁楼中捧出一把红军战士曾使用过的茶壶,讲述着其中蕴含的许多感人故事。

吴锡焰老人讲述红色故事(张浩 摄)

  “这是一支铁打的部队,即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依然坚守原则,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吴锡焰老人说到这段历史时,语气非常激动。

  而这把见证“军民鱼水情”的茶壶,也成为了老人一生中最珍爱的“宝贝”。

  如今,他口中“红军桥的故事”仍在延续。2018年,在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少寨村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在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修建了一座崭新的钢筋混凝土“新红军桥”,少寨村的红色致富路也拉开了序幕。

同学们行进在红军桥上(张浩 摄)

  同学们听后若有所思,深受触动。

  “青年一代任重道远,人生奋斗无穷期,我们更应该永远奋斗在新的长征路上。”学生李嘉倩说道。

  法润青苗,社会实践中播撒法治“良种”

  在黔贵大地的另一端,来自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师生们,深入金沙县的乡镇中学,用青春播撒法治的“种子”。

  此刻,一场特殊的“庭审”此时正在进行。法槌敲响,身着制服的“法官”宣布开庭,台下的学生们屏息凝神。

  这场由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自编自导的模拟法庭,正将一起校园欺凌案的庭审过程鲜活呈现。而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贵州多地中小学的“法治必修课”。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师生自编自导的模拟法庭{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供图)

  自2021年起,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起“法治蒲公英——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与自护能力提升志愿项目”,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将法治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场景。

  “传统普法像撒胡椒面,学生记不住,更用不上。”项目发起人、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欧秀松坦言。

  面对贵州山区青少年法治意识薄弱、校园侵权事件频发的现状,项目组创新构建“高校智库+政府资源+律所实务”三位一体机制,组建起覆盖全省的法治教育联盟。

  五年来,在一次次的普法实践中,法学志愿者将“法治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全省82所中小学,惠及学生4万余人次。据统计,参与学校涉生治安案件数量下降37%。

  如今,“法治蒲公英”的种子正随风飘散。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教会青少年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对法治社会的向往——而这份向往,终将汇聚成推动贵州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教暖山乡,以薪火接力践行育人初心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这场行走的支教接力,持续在贵州师范大学与麻江县、黔西县、金沙县和从江县的农村中小学之间进行,悄然传递着“西部计划”的温度。

贵州师范大学研支团成员韦方尖正在为同学们授课

  “家人们,接下来这波是我们的终极福利,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台上的女生讲话时情绪饱满。

  “三二一,上题目!”

  40多支笔在纸上飞舞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不是在直播间,而是在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八(2)班的语文课上。讲台上的女生是来这里支教的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韦方尖。

  自2009年起,贵州师范大学已派遣17批共192名志愿者来到各县区开展服务。每一届志愿者都会在当地留下独有的痕迹,观察、策划、组织、实施不同的支教帮扶活动。

  支教队员们,既是在校的学生,又是课堂上的新锐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感悟“行走的思政课”的时代意义。

  而对韦方尖来说,最令她忘不了的是一个盛夏。

  初二那年,她碰到了一群来到校园的年轻人,他们为同学们带来了新鲜的课堂、有趣的活动。

  后来,韦方尖才知道,原来那群哥哥姐姐就是支教老师。大学毕业后,她给其中一名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说:“很感谢当年的你,让我想要和你一样。如今,我也是一名支教老师了。”

  长期的支教活动,提升了当地的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更获得了广大学生、家长、教育同仁的认可与爱戴。一批批受益于此的孩子,走出大山,迈向广阔的天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同时,有更多心怀感恩的孩子,以“薪火传递者”的身份投身支教行列,书写全新的奋斗故事。

  黔山叠翠,秀水含章。“行走的思政课”如今已成为贵州师范大学扎根黔贵沃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道靓丽风景。

  当下,学校正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遵循规律、主动适应、因时而变,把“宣教有声势”与“润物细无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愿意听、听得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纽带,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贵州师范大学师生以步履为桨,信念为帆,始终“黔”行在培根铸魂的实践征途上。

  文/周天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