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司法考试民法备考六法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法律教育网 2011-05-18 大 中 小
2011年司法考试民法备考6法,司法考试是精英考试,也是淘汰的考试,同时是公平竞争的考试。司考的难度,已经超过了法学本科毕业考试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司法考试复习应考,采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才能胜出。这里提出2011司法考试民法备考6法,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图形列表法
有三种图:第一种图是鸟瞰图,分为宏观鸟瞰图和微观鸟瞰图。宏观鸟瞰图帮助我们把握学问的体系,在理解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微观鸟瞰图是一个具体制度的结构描述。第二种图是法律关系图。在涉及三方以上法律关系时,要用图形来表示。久而久之,空间想象能力就出来的了。在考场中,图形自然在脑海中浮现。
第三种图是表格。相同、相反、相似的内容,要列表归纳在一起。比如,考生可以把所有效力未定的行为列在一起,即帮助理解,又加深记忆。
二、一线串联法
一线串联法比较适合对四大程序法的复习。程序法规定了事物的发展顺序。考生可以选择类似佘祥林的案件,从侦查一直到死刑复核,联想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各个环节,然后与法条相对照。如此反复进行,甚至可以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三、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把相近、相反、相同的知识点或者制度进行比较。如民法中的传统论述题,多为联系、区别题,这属于横向比较,考察的是分析性思维,促进的是宏观或精确把握。比如,理解了物权与债权的区别,打通了任督二脉,应付物权、债权具体知识点的考察,就会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法律教育|网整理 再如,掌握了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区别,对效力模式的掌握,就是纲举目张般的掌握。
四、题海捕鱼法
过去我一直主张做5年真题。现在看来真题应当多做,但要注意随着新的法律、解释的出台,有些题目已经过时了。在做真题的基础上,要做模拟题,最好做模拟试卷。做题的好处是:
1.发现思维的死角。有时你以为懂的东西,一做题,发现并不懂。
2.做题,可以发现重点和规律。很多人可以举一反三。
3.做题,可以提高在考场的效率。做题的大忌是:只拉车,不看路。
五、形象记忆法
形象法记忆是一种通过借助而加深记忆的方法。比如,很多考生记不住短期诉讼时效。我就在讲课时提供了七个字:商品存租卖于河。
“商”指人身伤害;“品”,指产品;“存”,是指寄存,寄存又称为保管;“卖”是指拍卖;“于”是虚词;“河”是指内河、沿海运输。这七个字,代表了六个短期诉讼时效。在我作适当讲解之后,所有学生当堂就记住了。
六、法条串联法
重点法条必须记牢,也是我历年所主张的。法条串联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考察法条与法条之间的关系,否则掌握的法条是支离破碎的,不足以应付考试。
第二,适度注意立法理由,体会法条所体现的法律的基本价值。
第三,要有法条链接的意识。要有天马行空般的联想。
第四,对底线式的法条,要记忆,记忆性思维是分析性思维的基础。考生不妨听听法条的录音。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 ||||||||||||||||||||||||||||||||||||||||||||||||||||||
|
||||||||||||||||||||||||||||||||||||||||||||||||||||||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 ||||||||||||||||||||||||||||||||||||||||||||||||||||||
司考简介 | 考试内容 | 报名条件 | 报名时间 | 考试时间 | ||||||||||||||||||||||||||||||||||||||||||||||||||
报名程序 | 授予资格 | 答案异议 | 成绩查询 | 合格分数线 | ||||||||||||||||||||||||||||||||||||||||||||||||||
港澳台报名事宜 | 考试大纲 | 历年真题 | 案例分析 | 经验交流 | ||||||||||||||||||||||||||||||||||||||||||||||||||
法理学 | 宪法 | 法制史 | 经济法 | 刑法 | 行政法 | 刑事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 | |||||||||||||||||||||||||||||||||||||||||||||||
民事诉讼法 | 民法 | 商法 | 卷四综合 | 司考问答 | 复习指导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