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东极的三江平原沃野上,一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理想,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从城市走向乡村,从课堂深入田间,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滚滚洪流。近年来,佳木斯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多措并举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与成效。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功能,以“四凝聚一促进”工作模式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引导青年志愿者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佳大青年力量。
凝聚信仰力量 提升理论素养
佳木斯大学团委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严格落实团中央工作部署,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全员纳入“青马工程”进行重点培养,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基础,组织研支团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开展系列农村教育实况调研和师德师风教育。牵头成立研支团临时党支部,通过线上支部集体活动、线下融入服务地校内教师党支部,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支部+小组”双线网格化学习模式,制定“一月一主题”主题教育学习方案,临时党支部成立至今,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团百年等重要节点高质量举办包括“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教育等在内的专题学习研讨100余场次,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及学习交流会20余次,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30余次,撰写学习心得,研支团成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政治思想培养,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研支团好老师而不断努力。
凝聚奋进力量 强化教学本领
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投身教育教学一线,倾其所学、潜心施教,不仅带去了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也带去了教育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研支团成员倾注全部热情,精心备课、认真授课,主动与当地优秀教师“结对子”,虚心请教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各学科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研支团成员承担从小学到高中多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18个学科,面对121个班次、3581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成员们迎难而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赢得了广泛赞誉。在教学创新方面,研支团成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成员们深入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中,研支团任教的多个学科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多名成员因教学成绩突出,荣获服务地“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服务地教育部门、学校师生高度认可。
凝聚志愿力量 有力服务大局
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成员们丰富第二课堂建设,开设文艺体等各类兴趣社团课程300余节、“走进传统文化”“大手拉小手”等拓展课堂100余场。团队成员在服务地与佳木斯大学在校志愿者建立联系,推出了“书信往来”“同梦共筑”等系列教育活动,共交换书信345封,参与线上互动学生人数高达3520人。每逢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研支团成员们跟随支教学校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老党员,并为建档贫困家庭送去慰问物资。新疆团成员们创新组织开展助农活动,参与多场“网络直播带货”,指导农民拓宽农作物经营渠道,成员们用多元化的角色诠释了青年志愿者的无限创造力。成员们还定期开展家访、AI知识科普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西部的孩子打开知识的天窗,插上逐梦的翅膀。不仅如此,支教服务期满并非终点。研支团成员始终心系服务地学生成长,通过线上沟通、定期回访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成长建议。她们利用假期,主动为学生提供线上辅导。针对作文构思、阅读方法等难点进行细致讲解,将关心与陪伴延伸至课堂之外。在她们的耐心引导和个性化点拨下,多名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文本理解能力进步显著,作文从内容空洞变得言之有物,平均分提高了近10分。
凝聚团队力量 助力民族团结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以青春之力联结边疆学子与家国梦想。依托主题团日、班会课、时政课、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等契机,组织学生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新时代奋发有为好青年》主题思政微团课,感知民族团结的力量。打造“石榴籽”课堂主题活动,在开学第一课中摒弃宏大叙事的空洞说教,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校园生活细节。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要工作,多次开展普通话宣传周特色实践活动,让“说普通话、讲新思想、铸中华魂”成为边疆青少年的行动自觉。节日期间,创新开展绘制“百米长卷”活动,生动展现出富饶美丽的中国,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研支团成员们用心支援当地教育,促进文化互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校园常开常盛,为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注入青春动能。
营造志愿氛围 促进青年建功
在团队的辐射带动下,佳木斯大学参加西部计划和黑龙江省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持续选派396名佳大青年学子奔赴西藏、新疆、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更有不少佳大人在服务期满后,毅然选择扎根西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边疆沃土,学校选派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周晓敏,服务期满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西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财政局工作,她现已成为一位母亲,并选择了“江疆”作为孩子的乳名,喻义黑龙江、新疆两地情感既藏着跨越千里的难以割舍,更以童真为桥,让两地情谊生根发芽、岁岁相依,成为藏在岁月里最真挚的联结与惦念。2025年学校派出11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数量位居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并有3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团中央考核中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者,为促进佳木斯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贡献力量。校团委已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和“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研支团成员已有6人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团队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志愿服务精神宣讲团,研支团相关事迹得到学习强国、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50余次。同时,研支团原创歌曲《闪光的支教青春》播放量屡创新高,辐射带动更多青年投身青春建功。研支团的志愿精神不仅引领了全校志愿服务的风气,更在服务地带动了数千人争当“志愿先锋”。
新时代新征程,佳木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在西部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四凝聚一促进”工作模式,让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阵地,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