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通辽职业学院依托“产教融合”助力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2025-07-08 11:05:00
通辽职业学院

  近年来,通辽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秉持“多方联动、精准对接、项目引领”核心理念,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聚焦区域产业,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学院紧扣通辽市“南钢北铝中部医药”工业布局及现代农牧业、玉米生物、中蒙医药等9大产业链发展需求,以产业学院为重要载体,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目前,已成功建成蒙医药、装备制造、绿色煤电铝等10所特色产业学院和1所企业大学。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创新模式,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切实提升专业技能。例如,与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开鲁生物医药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实践平台,还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真正实现了“一链一院、一院一特”的特色育人格局。

  为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学院创新开设微专业与“专业 +”课程。结合教育部“双千”计划,立项19个微专业和77门培训课程,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物流等新兴领域,有效推动学生知识技能的复合拓展。同时,深化“1 + X”证书制度改革,推行弹性学制与“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岗位实践与技能培养的无缝衔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此外,学院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32家创业企业,带动310人就业,打造了市级示范性创业平台,极大激发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强化校企协同,拓宽就业新渠道

  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上,学院采用“共建、共享、共聘”模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与中科风电、海尔等16家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匠班,覆盖18个专业;实施“校企互聘兼职”计划,组建12个教学团队与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71名紧缺人才,建立100人规模的企业兼职教师库,实现了师资的双向流动和资源共享,使教学内容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在实践教学与就业联动方面,学院构建了市域50公里企业见习实习“基地圈”,让毕业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企业,近五年毕业生“留通率”稳定在40%以上。通过开展“引企入校”活动,建成通辽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培训200余期,覆盖3万余人次,学院也因此获评“内蒙古工匠学院”称号,充分彰显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学院领导班子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牵头包联系部,深入各旗县工业园区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先后走访315家企业。同时,联合就业服务机构开展4100人次送岗服务,形成了校地企协同发力的就业保障网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有效解决学生“慢就业”“缓就业”难题,学院构建了“全程化、沉浸式”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开设职业规划第一课,并将生涯体验、求职模拟等实践教学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创新“移动课堂”模式,将就业指导设在招聘会现场,把职业规划课搬进企业车间,让创业指导走进商会孵化器,通过真实场景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在精准就业服务方面,学院依托“内蒙古24365平台”与“通职·就业桥”公众号,及时发布800余条招聘信息,举办110场专场招聘会、近百场企业宣讲会,为毕业生搭建了多元化的对接平台。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就”,在连续两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一金两铜”,202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铜奖,赛事成绩的取得有效带动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辽职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笔,以服务发展为墨,在职业教育改革的画卷上绘就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通过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辽职业学院为毕业生铺就高质量就业的崭新通途,培育出大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

  撰稿:通辽职业学院 吴宪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88923117 2025-06-27 08:58
SRC-188923117 2025-06-19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