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2025-07-17 15:40
中国科学院大学
作者: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家长们、来宾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自110多家培养单位的6000余名毕业生从祖国各地归来,与1万余名亲友共赴这场山河为证、长城为幕的毕业盛典。受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院士委托,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真挚的祝贺!向引航青春的师长、向守望成长的亲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近几天,我看到同学们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发表了很多惊叹于校园的变化的评价。与大家在校学习期间不一样的是,国科大河碧波荡漾,荷花绽放;新开业的四食堂、五食堂、“果壳”咖啡,各有风味;科学与艺术大楼巍然矗立,将理性与人文融为一体;还有禾草园、夺葵园,等待大家打卡拍照。全新升级的“两弹一星”纪念馆已于去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重新开放,迄今已经接待了近12万余人参观。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水塔,现已“变身”成为校园精神灯塔,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报国使命。

  当年,你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离开雁栖湖校区,今天,你们带着沉甸甸的成果再次回到你们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你们让所有人看到,年轻一代的“国家人”肩负“国家责”的能力与担当。

  作为国科大的校长,我经常被同行的朋友们调侃,你的7万多名在校学生都在哪里啊?这一百多面猎猎飘扬的所旗、院旗就是答案!我们的学生们正在科研攻关的一线,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本领、磨炼意志。

  中国科学院自建院开始就把人才培养作为基本任务之一,1950年率先招收研究实习员;1955年颁布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开启新中国正规研究生制度;1958年,为“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人才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试办新中国的第一家研究生院,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走出了一条以各研究所为培养单位、以名师大家为导师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国科大不是一所普通意义的大学,他是科学院的大学,更是中国的大学。国科大的校园不仅仅是这个处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雁栖湖主校区,还有中关村、奥运村、玉泉路等院所集聚的科教融合社区、京外的集中教育学院,以及正在建设中、位于怀柔科学城核心区内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性示范区。在每个科技攻关前沿的实验室内都有国科大学生的身影和贡献。

  然而,校园之大并非大学的真谛。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科大以“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文化的根脉,把老先生们的报国情怀、报国之志化为了能量,浸润着每一个学生。

  我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王守武院士,作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半导体器件工厂、半导体研究所的创建者,第一台单晶炉、第一根锗单晶、第一只锗晶体管、第一只激光器的研制者与领导者,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的传承,坚持在科研一线培养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光电子领域的科研骨干。在他2014年离世之时留下遗愿,由他的家人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捐赠150万元人民币和60万美元,设立“王守武奖励基金”,期盼国家科研事业后继有人。

  过程工程研究所流态化实验室原主任李佑楚老师,被学术界誉为我国流态化领域“三李”之一。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学术成果应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振兴。李佑楚先生一直关注人才培养,他把领域发展寄托于像大家一样的年轻人,希望大家可以开拓思想、大胆创新,对国家有奉献精神,能够实现科技复兴。他临终前希望把生活了半辈子的房产卖掉,款项用于支持年轻一代的学生。他的夫人沐静秋女士说,佑楚一生淡泊名利,虽创造了亿万产业,但生活清俭,要想设立奖学金,达成他的心愿,只能将他们共同生活了37年的住房卖掉。她按照先生遗愿,将607万元卖房款悉数捐赠给国科大,设立李佑楚研究员奖励基金,而独自一人搬入老年公寓生活,他们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创新、奉献给了教育,奉献给了你们!

  源于这样的捐赠,近年来,国科大已先后设立了钱学森、郭永怀、赵九章、夏培肃、洪朝生等多位科学家冠名的奖学金。

  从“两弹一星”元勋,到王守武先生、李佑楚先生,无一不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科学家、教育家。只有他们最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他们坚信没有人才、没有教育的支撑,科技创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科学院长达70余年人才培养的理念,就是在攻坚之所培养攻坚之才,在托付之地锻造可托付之人。

  同学们正是在这些大先生们的精神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当同学们和家人们漫步在这个当年“两弹一星”基地上建成的校园,当大家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时,不知大家想没想过这个问题:你们是值得这些大先生们托付的一代人吗?你们能否接过这份重担?

  今天,在同学们即将奔赴新的征程之时,我送大家一句话: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值得托付之人。

  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传承先辈精神,以国家需求为原点,锚定人生坐标。

  刚刚谈到的王守武先生,1930年,在年仅11岁就发表题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责任》。一个11岁的孩子疾呼:“要使我们的中国转危为安,转弱为强,除了几个先知先觉的父老以外,便是我们学生应负责任。诸位朋友,你们要救中国。你们要做中国的人。愿大家努力读书,努力前进。还愿将来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1950年,31岁的王守武放弃美国普渡大学的优厚待遇,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做什么,他并不在乎,从少年立誓到青年回归,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1990年,已71岁高龄的他仍在为国担忧,一笔一划写下他的提案:“要想发展我国微电子工业,光靠引进是不行的。”“想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和装备纯属幻想。”“我们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来加速发展。”

  同学们,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中,只有那些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才终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未来大家的研究课题不会再是学校、研究所和导师指定的,而应该是大家从国家重大需求中主动凝练、主动探寻的,希望大家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跳出舒适区,直面问题、直面挑战,以强国有我的担当,续写前辈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敢于挑战未知,保持自我学习能力,谋而后动,行且坚毅。

  这两天参观过“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同学们和亲人们一定对展厅内肩扛式地对空导弹有印象。50年前,仅仅凭借一张模糊的某战场上士兵肩扛导弹发射的照片,中央专委决定我国自主研制代号541的小型导弹。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科学院的先生们就凭着这张模糊的图片研制出试验弹用的发动机,就是在大家脚下这片土地上,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枚红外制导肩扛式地对空导弹的发射。这种创造力堪称奇迹。

  同学们,毕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国科大的求学阶段只不过让大家选择了前进方向,建立了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大家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断学习。生逢伟大时代,科技创新是你们肩头最重的责任。面对全球变局与科技竞争,未来充满挑战,而挑战正是淬炼成长的催化剂。希望你们离开学校后仍不辍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锻造解决真问题的真本领。希望你们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惧未知、不怕失败,勇做破壁者,不做内卷者。今后你们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早已融入你们基因和血脉中的“两弹一星”精神,不要忘记早已打在灵魂深处的许身报国的烙印,不仅要扛起“卡脖子”难题,更要承担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时代重任。

  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历经挫折艰辛,依然坚韧乐观,向阳而生。

  当你们穿上这神圣的学位服,可曾记得,幼时帮你洗衣做饭的家人、风里雨里送你上学、满怀期望盼你回家的父母?可曾记得,在深夜实验室里,当你沮丧气馁,甚至萌生退意时,鼓励你的师兄师姐、学弟学妹?可曾记得,组会上对你要求严苛,却总在你实验困惑时和你倾听交流,甚至在凌晨陪你一起讨论文章的导师?可曾记得,在你心情低落、情绪激荡的时候,给予你温暖的研究生部老师?

  感恩绝非一句简单的谢谢,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未来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马平川。我希望你们永怀感恩之心,锤炼心性,直面压力,不躲闪、不推诿、不退缩,待人以诚、处事以宽,致大尽微、胸怀天下。无论何时何地,永葆“国家人”的本色、勇担“国家责”的重任,无愧于“国科大”这三个字,无愧于我们身上的国科大的烙印,纵使历经萧瑟寒夜,也要心向光明,成为家人、朋友、同事可信赖、可依靠的那个人。

  亲爱的同学们,今年是2025年,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出30周年的里程碑,十年之后的2035年将是国家谋定的科技强国建成之时。今天我代表学校与大家定一个“十年之约”,十年后希望今天在场的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成就再次回归,你们破茧成蝶之日,定当是国家科技兴盛之时。

  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你们一起大声地回答我: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值得托付之人?

  再一次大声地回答我,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值得托付之人?

  我相信你们!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06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