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穹、紫荆、自强、水木四个新书院近日分别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作为清华大学2025年新成立的书院,这四个书院聚焦人工智能、国际化交叉学科、智慧能源和未来工程等领域,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书院院长们的开学致辞,既是新生们在书院的“第一课”,也是各书院育人理念的集中呈现。无穹书院院长郑力以”三轴坐标”阐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式;紫荆书院院长张利倡导科技与艺术交融的STEAM新模式;自强书院院长姚强以”通、融、智”三字凝聚育人理念;水木书院院长冯鹏提出”五个一”成长建议。
特整理四位院长发言全文,以飨读者。
郑力院长在无穹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总结致辞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无穹书院院长郑力
尊敬的张钹院士,尊敬的彭刚副校长,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此刻,站在无穹书院的首届开学典礼现场,看见172位朝气蓬勃的新生同学,我既为青春脚步与清华大学的同频共振而欣喜,又因肩头沉甸甸的百年文脉传承责任而倍感压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无穹书院,向每一位来宾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和校内各单位的支持,感谢电子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统计与数据科学系为我们提供了六位优秀的班主任;感谢那些全力为无穹书院提供最适合课程的院系,感谢来自44个院系的226名老师自愿报名作为无穹书院学生的导师。
我还要感谢社会各界对无穹书院的关心与支持。阿里巴巴集团不仅给予了经费的捐赠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而且为无穹书院学生提供最先进的算力、最实战的课程和最前沿的实习,同时阿里巴巴集团达摩院将选派最有经验的AI工程师作为无穹书院学生的产业导师。NetMind.AI公司和铭利丰泰集团也给予无穹书院的学生实践和奖助学金的支持,前者是校友初创的人工智能企业,后者长期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当然我还要感谢培养这172位同学的中学和老师,感谢孩子的父母对我们的信任,请大家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会竭尽全力将这172个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
最后我还要感谢172位学生选择无穹书院,欢迎你们,作为书院的首届学生,你们是开拓者,是人工智能的未来之星,你们将与书院共同成长,见证彼此的每一个“第一次”,共同书写属于无穹书院的辉煌序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通往“奇点”——那个机器智能全面超越人类——的加速器。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技术“奇点”,如蒸汽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告别了手工劳作,电力的发展使世界进入光明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都重塑了世界。而这一次,站在文明跃迁的临界点,“奇点”正在倒计时。我们写的每一行代码、训练的每一个模型,都可能成为指数爆炸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奇点”来临前抢先掌握人工智能,你就拥有了定义未来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等待被未来定义。
无穹书院以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开拓者为根本使命,无穹书院将努力用最AI的方式培养最具创新能力的AI领军人才。我们把人工智能教育设计成“三轴坐标”:x轴是技术深度。从张量算子到Transformer的注意力矩阵,学生亲自推导、亲手实现,掌握AI核心思维,技术变化再快也追不上扎实的基本功;y轴是领域广度。同一个AI方法,生命学院可以用它解析蛋白质折叠,人文学院可以用它复活清华简,环境学院可以用它预测气候,知识边界在交叉碰撞中不断拓展,通过知识交叉,我们能够发现新知识和创造新发明;z轴是人文温度。实验室里,导师不只追问预测的准确率,也追问“这项技术会让谁受益、谁受伤”;期末项目展示时,评委席里不仅有老师,还有养老院护工、听障儿童家长和偏远山区的教师,他们用真实世界的体温给AI打分,让学生们明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更要关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AI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当深度、广度与温度三维共振,大学教育就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同学们不仅学会了AI,更要学会如何让AI造福人类。
作为院长,既是引领你们求知的师长,更是见证你们蜕变的朋友。那些让你们辗转反侧的考试,从来不是衡量成败的标尺。当答卷上的分数不如预期时,请记住:这里没有失败的结局,只有成长的契机,无穹书院要给予你们的是支撑整个人生的成长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无穹书院建设成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创新活力和人文关怀的家园。
无穹书院的名称中“无穹”二字取自《清华大学校歌》,“无穹”书院承载着对学术无境、创新无限的永恒追求。同学们,未来的画卷已徐徐展开,希望你们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不负韶华,不负梦想,在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AI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你们的青春力量!
再次欢迎你们,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无穹出发!
张利院长在紫荆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
清华大学紫荆书院院长张利
尊敬的彭刚教授,各部门、各院系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紫荆书院的同学、同事们:
非常荣幸能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正如各位所知,今天不仅是2025级新生的开学日,更是紫荆书院的启航之日。
首先,我们要向来自清华大学十一个院系以及各个部门的老师们表达诚挚的谢意。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紫荆书院的成立成为可能,其中许多人今天也亲临现场。在此,我们要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同时,我也要向今天的主角们——我们亲爱的2025级新生们——表达我的感谢。祝贺你们的选择!感谢你们选择了紫荆书院。
各位知道,紫荆书院是清华大学第一所全英文授课的本科国际书院。在紫荆,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同体:一个致力于跨文化和跨学科探索的学习者共同体,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者共同体。
当我们惊叹于当今的技术突破时,我们也深知人类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长。然而,我们依然坚信未来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而你们,正是我们这份乐观的理由。
你们代表着注定超越前人的一代。你们拥有全球视野,掌握创新工具,正踏上成为跨文化、跨学科创新领军人物的征程。当然,前提是你们所接受的教育能够助力你们实现这些目标。
在紫荆书院,我们将共同努力,为你们打造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在此,我们倡导全新的STEAM模式——在大家熟悉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字母“A”,正如彭刚教授刚才所言,它代表着艺术(Art)、建筑(Architecture)和人工智能(AI)。正是通过这一STEAM模式,我们期望实现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让设计科学、信息科学技术、土木工程与机械工程相互滋养。我们鼓励每一位同学,去定义自己的成长之路,塑造更好的自我,并获取必要的素养,最终成为工程师、科学家与艺术家这支交响乐团中真正的指挥者。
我们倍感荣幸,紫荆书院能成为你们个人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这里,紫荆书院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为了同一个使命紧密相连的伙伴:那就是激发并实现你们每个人心中未来领导者的全部潜能。今天,我们共同许下这份承诺。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我们携手同行,践行这份诺言。
谢谢大家!
姚强院长在自强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
清华大学自强书院院长姚强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亲友,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秋天是孕育希望与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自强书院的首批主人。首先,我代表书院,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成为自强书院的第一批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你们为清华园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为自强书院的故事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同学们选择了自强书院,就是选择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清华的精神灯塔。
自强书院诞生于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战略的关键节点,肩负着培养智慧能源领域领军者的使命。我们的教育理念可凝练为三个字——“通、融、智”,它们既是书院的灵魂,也是每位同学未来成长的基石。今天就讲讲我对这三个字的理解。
“通”,是通识教育之基,亦是智慧启迪之门。“通”是清华教育的传统精髓,更是自强书院对清华百年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期待同学们既精通能源领域的“硬本领”,又具备跨学科的“软实力”。这种“通”,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是人格的塑造。
真正的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深井,而应如广袤的草原,让思维自由驰骋。你们将跨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界限,聆听历史的长河回响,探索科学的奥秘无穷,感受艺术的灵动之美。通识课程将为你们打开不同领域的大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你们成为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智者。你们将学会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珠,形成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与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石。通过“N+4”专业出口模式,你们可在智能电网、智能动力、储能与氢能等前沿方向深耕,同时保留跨学科探索的自由。你可以研究AI在能源调度中的应用,也可以探索能源政策的伦理维度。
“融”,是能源互融之桥,亦是文化交融之网。“融”是以“能源”为鲜明特色的书院独特的基因与使命。未来的能源图景,绝非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可以独力绘就。书院将依托多学院协同机制,推动“能源-信息-智能”的深度融合。置身于鼓励探索能源科学前沿、促进多种能源形式互补互融的创新生态中,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从单一能源系统到多能互补网络,从技术突破到政策协同,无一不需要“融”的智慧。无论是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的结合,还是智能技术与能源管理的协同,亦或是碳中和与能源政策的互动,都将成为你们探索的方向。
书院将提倡“融洽无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打破隔阂,在思想的交流与合作中成为挚友和伙伴;将追求“融和共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一个互助共赢的学术共同体;将推行“导师制”,建立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小组,鼓励大家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激发灵感;将打造“师生伴游、院企畅游、国际遨游”的培养模式,你们会与院士共进午餐,与国内外能源企业总工程师研讨案例,与海外名校联合课题攻关。
“智”,是人工智能之翼,亦是人类智慧之光。“智”是自强书院的时代担当,既强调人工智能的赋能,更呼吁人类智慧的不可替代。
我们的“智”,是“人工智能+”的赋能之智。我们将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让它成为你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强大工具。无论是利用AI模拟复杂的能源系统,还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能源分配,亦或是探索智能材料与器件的无限可能;无论是智能电网的优化,还是新能源材料的研发,亦或是碳中和路径的模拟,我们都鼓励你们去拥抱、驾驭这一变革性力量。
我们的“智”,更是人类独有的智慧与情怀。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价值判断、伦理思考和人文关怀。你们要成为能够驾驭AI而不被AI驾驭的“智慧主体”。是你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同理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类智慧的璀璨星空。希望你们既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者,也成为科技伦理的思考者和守护者,用“人类智慧”为“智能能源”导航,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
同学们,“通”是根基,让你明是非、站得稳;“融”是路径,让你破边界、敢创新;“智”是目标,让你看得远、成大器。从今天起,清华园就是你们的家,书院愿做你们的灯塔与港湾,为你们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跨界融合的平台、追求真理的土壤。我们有四年的时间一起去探索,但成长终究要靠你们自己去完成。
谢谢大家!
冯鹏院长在水木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
清华大学水木书院院长冯鹏
尊敬的孙院士、聂院士,尊敬的彭校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高朋满座,我们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开启水木书院的历史篇章,意义非凡。我作为书院院长,首先向每一位“水木5字班”的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你们是水木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你们的到来,为这座承载着清华百年工科教育积淀的新书院写下了第一笔,水木书院因你们有了生命和活力,水木书院的历史将从你们这里开始书写。
其次,我代表书院向今天莅临典礼的每一位嘉宾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刚才听到长长的嘉宾名单,我内心十分感动。正是有了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付出,水木书院才能历时8年,从理念走向落地,从愿景变为现实。在今后四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水木书院的同学们更需要各位老师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助力、加油!
在典礼前,我们特意安排同学们在“水木清华”拍摄了入学纪念照。这一景致正是清华园名字的由来,而清华大学因清华园而得名。“水木”二字不仅蕴含着校园灵秀气韵,更承载着清华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清华百年工程教育的深厚积淀。1926年,清华大学成立工程学系,即将迎来百年庆典,因此你们也是清华工科第100年的传承人。
近百年来,从西南联大时期以工程之力支援抗战,到“两弹一星”伟业中攻坚克难,清华人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今天,在自主大型工程软件的突破中、在车路云一体中国智能交通方案的构建中、在新一代通信与智慧天网工程的建设中、在超大型城市智慧化升级与韧性提升的进程中,都不离不开清华人的智慧与贡献;从全球领先的高温气冷堆电站,到横贯珠江口的交通动脉深中通道,从北京冬奥会上惊艳世界的雪花火炬台,到近期启动的雅江水电工程,这些代表国家发展里程碑的工程中,无不凝聚着清华人的创新与担当。在这些重大工程的背后,有许多今天在座嘉宾老师和他们学生们的辛勤工作,铸就了清华百年工科的辉煌。
但此刻,亲爱的同学们,回望过去的一百年,面对未来一百年,作为最年轻一批清华人,要出做什么样的事业?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我国第一次在工程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正如聂老师所说,“三深一极”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程正由中国率先推进,甚至《流浪地球》中的一些科幻场景正在我们国家变为现实。这既需要一批世界顶尖的工程科技人才,也必将造就一批顶尖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水木书院想要培养的——未来工程的引领者!“从水木,向未来”的第一层含义,面向未来的使命担当。
而“未来”不止是目标,于个人来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古人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前者以天地为尺度,后者以眼前为边界。当你们面临现实选择,是选拿高分的课还是有挑战的课?是完成课程任务还是把问题真正搞懂?不妨把时间轴拉得更长些,再做决定。一个月后,当下的焦虑会不会成为过眼云烟?一年后,今天的选择是否能让自己更靠近目标?十年后,此刻的选择又是否值得?只有放眼未来,才能更加清醒。这是“从水木,向未来”的第二层含义,面向未来的胸怀眼光。
同学们,这两天听了很多激励的话,内心中可能充满忐忑,更关心的“未来”是接下来的四年该怎么做,所以我想给大家提个好操作的建议:树立“五个一”的小目标——虽然时限是四年,但希望能影响终身。
第一个“一”,是交一个铁哥们儿或者好闺蜜。不用多,一个就行。能与他人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不仅需要情感投入,还需要信任、理解、包容和真诚,这是对共情力与责任感的锤炼。有这样的挚友,迷茫时可并肩前行,喜悦时能分享彼此,无论走到哪里,想起时都会暖在心头。
第二个“一”,是至少钻透一门专业课。“钻透”不止于高分——要追寻背后原理,摸清知识的底层逻辑,研读相关的文献,看看前辈们是如何从“无解”中找到“答案”。不必苛求门门顶尖,但若能把最感兴趣的课程学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便拿到了打开专业领域的钥匙,而其中沉淀的思维方式,或许会成为你安身立命的优势。
第三个“一”,是养成一项能坚持的运动习惯。核心不在“运动”本身,而在坚持。跑步、打球,甚至只是晨起拉伸——当它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你会发现:运动不仅能让你在刷夜赶作业时扛住压力,更能教会你“坚持”二字的分量。而赛场上的协作、终点前的冲刺,都是人格的修行。这一点,AI无法替代你完成。
第四个“一”,是找到一项能浸润心灵的艺术爱好。不一定要去创作,能欣赏就好:听一曲交响乐,或是看几幅山水画,或是在话剧场里为角色的命运屏息——当学习工作填满日常,艺术会像一扇窗,为你打开丰盈的精神世界,为人生增添诗意情趣与温润底色。
最后,是一个任务,用自己赚的钱完成一次独自旅行。亲手挣钱,买票出发,在陌生的街巷中看人来人往,独坐在湖边看日出日落,能深刻体会到个人的位置,学会与自我对话,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一场突破自我认知、锤炼勇气的成长礼。
这“五个一”,对应着“德智体美劳”,虽是针对四年大学生活的建议,却希望能作用于终身。因为在大学,是在“学习”,更是在为未来“修炼”: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炼的是面对未知的勇气;修的是与他人协作的智慧,炼的是独当一面的担当。所以,这算是“从水木,向未来”的第三层含义,面向未来的能力素养。
我想这三层含义,就是三个笔划,一横两点,加在水木两个字上,就成了未来二字。
同学们,你们大学生活开始了,水木书院的历史正等待你们用行动来书写,你们的每个第一次,都将成为水木书院历史性第一次,弥足珍贵。期待大家在未来,完成“五个一”,养成“面向未来”的思维习惯,真正成长为未来工程的引领者!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