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为中国行2025·广西人工智能峰会在桂林举办
2025-11-07 1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作者:
  2025年11月7日,以“数智世界 八桂有为”为主题的华为中国行2025·广西人工智能峰会在桂林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仲华、华为公司副总裁,制造与大企业军团CEO刘超、华为广西总经理梁涛等出席活动,峰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共同探讨数智时代创新突破新趋势,加速AI创新和产业融合,谱写人工智能赋能广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华为中国行2025·广西人工智能峰会现场
  华为公司副总裁、制造与大企业军团CEO刘超在致辞中表示,当前AI技术正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广西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以“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特色发展路径推动AI与产业化融合。华为深度参与其中,以技术实践为广西智能化发展添砖加瓦,与上汽通用五菱、柳钢、广西电网等达成深度合作,在多个场景实现降本提质。面向未来,华为将从数智化基础设施底座、行业场景落地、生态共筑等三方面赋能,联合伙伴建设高标准公共AI算力平台、打造场景化方案、培育计算生态和ICT人才,凝聚多方力量,共促AI技术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与广西携手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华为公司副总裁、制造与大企业军团CEO刘超致辞
  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在致辞中表示,桂林正以“人工智能+”为纽带,主动融入“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合作生态,推动千行百业数智蝶变。AI与多个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培育4个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2个“人工智能 + 制造”示范项目领跑全区,36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覆盖文旅、医疗、农业等多领域。桂林与华为合作渊源深厚,本次峰会是对“科创桂林”建设的又一推进,桂林将以最优环境、政策与服务保驾护航,与各方深化研发平台、人才培养等合作,共燃人工智能发展热潮,让桂林山水在数智时代焕发新活力。
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驱动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向工业智能化跨越,工业智能化将助力企业克服其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开辟研发工业智能系统新途径,实现知识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达成感知、决策与控制的一体化,显著提升产业成熟度与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主题演讲
  华为公司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张爱军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目前大模型正从生成式AI走向Agentic AI,持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其中算力底座仍是AI发展的关键。全球正在加速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超节点已成为主流。华为深耕算力创新,以开创的灵衢互联协议,打造业界最大规模昇腾384超节点,并在各行各业规模商用。同时,坚持CANN开源开放,与产学研界共建昇腾AI生态。华为将全面深化与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以最新的技术培养人才,以创新的人才引领产业,助力广西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华为公司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张爱军主题演讲
  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抓人工智能充满机遇的巨大市场,实现桂林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桂林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资源整合,桂林市副市长孙环志在峰会上宣布成立桂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产业发展联盟由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20家单位组成,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实现桂林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桂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
  案例分享环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欧阳宁提到,人工智能发展已从局部探索走向千行百业,这一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桂电与华为以“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桥梁,携手构建“技术驱动、生态协同”的新模式,将人工智能融入校园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全流程,推动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流程赋能,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未来,校企双方将持续赋能并深化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欧阳宁作“产教融合服务数智人才培养”桂电实践分享
  在本次峰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多场精彩纷呈的分论坛、展区和样板点参观活动。分论坛包括根技术、企业、教育、商业、坤灵等,各分论坛场内专家云集,共同探讨行业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
  数智世界,八桂有为。面向未来,依托全栈技术能力与资源,华为将助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数智化融入千行万业,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数智动能”,共绘八桂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04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