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主办、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融合”与“智赋”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神经科学、融合教育环境等前沿议题。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北师大,共话特殊教育前沿发展,共研人工智能赋能“普特融合”与“教学创新”,共探特殊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图1 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开幕式
“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程黎院长主持。她首先对本次会议协办单位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表示感谢,对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嘉宾和来自各国的学者,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本次会议以“融合·智赋”为主题,聚焦特殊教育在数智化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行为科学如何与特殊教育研究深度融合的议题,为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创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提供科学支持。

图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 程黎 开幕式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在欢迎辞中回顾了北师大特殊教育学科的卓越成就,充分肯定了北师大特殊教育学科的领先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他强调,特殊教育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朱部长呼吁加强多方协作,拓展学科内涵,在儿童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实践等新阶段议题上持续探索,以回应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图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朱旭东 开幕式致辞
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Robinson教授以轻松愉快的北京见闻开场,为大会营造了友好开放的氛围。她高度肯定了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期待双方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并强调了融合教育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巨大潜力。

图4 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Robinson 开幕式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在致辞中指出,融合教育是全球特殊教育的主流趋势,智能技术则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撑。他强调,要构建覆盖终身、全纳式的普惠性教育体系,通过深化共识、加强科研、创新培养模式与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特殊教育实现系统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图5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 开幕式致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和教学管理处黄伟处长在致辞中分享了“十四五”以来中国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政策成果,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一是把握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正确方向,二是夯实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基础支撑,三是深化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国际交流合作。

图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和教学管理处处长 黄伟 开幕式致辞
新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范奠基人朴永馨教授回顾了从“残疾人”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术语演变,指出这反映了四十年来教育理念的根本进步。朴永馨教授提出特殊教育研究的四个维度框架:传统特教研究、跨学科整合、新技术融合和跨国跨地区研究,强调特殊教育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又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变革,技术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特殊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

图7 北京师范大学朴永馨教授 开幕式致辞
在随后举行的主论坛中,会议围绕“融合与智能”、“师资培养”、“超常儿童教育”及“AI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奠定了本次会议的主旨。主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教授主持。


图8 “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主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王雁教授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其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国家政策导向,提出应推进分层分类、集成融合与创新素养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Robinson教授则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享了关于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成果,强调了“集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指出应在主流和特教教师之间建立协作共研机制,以促进团队整体效能提升,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程黎教授从超常儿童研究视角探讨特殊教育服务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基于系列实证研究论证了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对融合教育环境下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追踪研究揭示了加速和丰富教育模式对超常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学者”朱廷劭研究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心理识别及干预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分享了基于AI技术和大语言模型的非语言分析工具用于心理健康状态识别的前沿研究,为特殊需求的精准评估与干预提供了创新方案。
开幕式与主论坛在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技术与人文的多维对话中,为“融合·智赋”的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同勾勒出特殊教育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脉络与广阔前景。
本次会议共设五个分论坛,于2025年11月13日下午至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论坛一“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贺荟中教授、张树东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分享成果,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李雪主任医师介绍孤独症数字诊疗的系统性进展;堪萨斯大学James D. Basham教授从“通用学习设计”框架出发,阐述AI如何系统建构包容性教育环境;香港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系主任刘铎副教授分享了机器学习在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分类中的创新应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庄伟明助理教授介绍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职业教练系统,有效支持自闭症成人的职场融合。

论坛二“教育神经科学与特殊教育”由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副院长朱楠副教授和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王志强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乾东副教授、圣若瑟大学教育学院葛赟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科技中心田梦雨博士、香港理工大学语言科学与技术系翁毅博士等分别分享相关研究,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神经科学应用与包容性环境构建提供依据。圆桌论坛由广州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任杰副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构建包容性教育环境”达成共识: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通过完善立法、加大投入、深化培训等举措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论坛三“响应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庭照教授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赵斌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与转型方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主任申仁洪教授强调课程应具备促进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功能;国务院参事北京市第八中学王俊成校长分享了北京八中的超常儿童教育经验;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戴耘教授提出三维人才发展模型,强调社会互动、机会结构和文化选择是影响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

论坛四“特殊教育中的包容性环境”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悦歆副教授和郑璇教授主持。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葛新斌教授对比分析美、英、新三国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强调严格的师资标准是保障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基础;联想集团资深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康伟研究员展示了裸眼3D等创新技术在认知干预与沉浸式学习中的应用探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鑫龙副研究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落地案例;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教育学院王勉教授通过线上分享,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特殊教育的包容性、教学实践与教育成效。圆桌论坛由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王红霞书记主持,专家们围绕融合教育的制度构建、课程改革与科技赋能进行了深入交流,倡导推动特普融合,构建包容性教育生态。


论坛五“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国际视角”由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傅王倩副教授和钱志亮教授主持。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David Roxburgh博士、平等、多元与包容事务副院长Jane Essex博士、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融合教育学部教学研究员Jane Catlin女士、特殊教育需求(ASN)领域教师Maggie Macaskill博士、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校长学者”王宇琛博士及LSPR传播与商业学创始人Prita Kemal Gani博士等,从融合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STEM教育的包容性、苏格兰的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实践、教师反思性实践等角度进行分享,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提供国际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程黎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新加坡、印尼、苏格兰等多国专家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涵盖了人工智能、教育神经科学、心理行为科学和融合教育等多个关键领域,紧扣“融合”、“智赋”主题,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本届大会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对话,展示了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前沿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推动全球特殊教育向着更加包容、智能、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