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书记 王烜 院长 于永光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命题。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书记和院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源头活水”,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使命,更肩负着为全校各学科发展筑基、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赋能的重任。近年来,我院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实、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在承担全校数学公共课程授课、支撑其他学科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育人之路。
一、深学细悟:把握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数学学科内涵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思维的体操”,其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既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在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教师而言,教育家精神有着更为具体的学科内涵。
第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体现为坚守基础学科阵地的责任担当。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众多前沿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等)发展的重要支撑。我院教师不仅要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更要以“为国家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为新兴学科提供数学支撑”为己任,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例如,在全校新设立的“工业工程+统计学”“交通运输+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位新型本科专业建设中,我院教师主动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制定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根据两个工科专业的培养定位,设计教学案例,为传统学科改造升级和新兴学科发展筑牢数学根基。
第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体现为兼顾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差异化教学智慧。我院承担着全校19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和30个研究生学位点的数学公共课程(如面向本科生的3大公共课《微积分》《几何与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面向研究生的4大公共课《矩阵分析》《数值计算》《随机过程》《最优化方法》),同时负责数统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4个本科专业和2个学位点的专业课教学。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对公共课学生,侧重培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学生,侧重培养“数学思维与学术创新”能力。这种差异化教学,正是教育家精神在数学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第三,“勤学笃实、求是创新” 体现为数学学科特有的科研与教学融合理念。数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严谨求证,而数学教学则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懂的知识。我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例如,从事“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教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引入实际科研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循环,该课程也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
二、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资建设的路径体系
围绕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工作,我们从“师德建设、能力提升”两个维度,构建了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体系,确保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第一,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筑牢教师育人初心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针对学院承担全校公共课、教师接触面广的特点,我们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
开展“数学教育者的使命”主题师德培训。每学期初,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邀请校内外数学教育专家分享育人经验。例如,组织优秀主讲观摩学习,请各公共课负责人面向青年教师讲授本课程与不同专业学生结合时的应知应会,让青年教师深刻体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内涵。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 + 正面典型宣传”机制。明确教师在公共课教学中需遵守的师德准则(如不敷衍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同时积极评选 “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教师”,通过各类渠道宣传其事迹,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第二,以“能力提升”为关键,打造“教学+科研+服务”复合型师资
针对学院“承担公共课、支撑其他学科” 的工作实际,我们聚焦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跨学科服务能力”三大核心能力,设计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案。
提升公共课教学能力,破解“学生基础差异大”难题。针对全校公共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开展“公共课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一是组建 “公共课教学团队”,按课程划分团队,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二是推行“分层教学改革”,例如将《微积分》分为 《工科数学分析》《微积分B》《文科微积分》等,分别面向詹天佑拔尖班、理工科和文科专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三是建设“数学演示实验”和“数学科普基地”,设计开发演示实验教具,直观化数学概念,将设所学定理设计为数学游戏,提升学生兴趣。2017年和2021 年,我院数学公共课建设和演示实验改革,分别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强化科研能力,支撑学科创新发展。数学和统计学的科研成果是教学与服务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科研团队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搭建” 三项举措,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其确定研究方向;围绕5个数学二级学科和5个统计学特色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定期举办“红果青果数学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交流,拓宽教师学术视野。近三年,我院教师在科研获奖、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人才称号等方面均有历史性突破,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培养跨学科服务能力,助力全校学科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我院主动对接全校其他学科的发展需求,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学科对接机制”,安排公共课负责人与通信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教师结对,提供数学技术支持;二是开设“跨学科平台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开设“数学漫谈”“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建模”等课程,帮助其他专业师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三是组建“数学建模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
三、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探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数学与统计学院将继续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围绕“培养更多基础学科人才、支撑更多新兴学科发展”的目标,持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编写更多适应不同学科需求的公共课教材,提升数学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选派更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人才;三是深化跨学科合作,建立“数学 +” 协同创新中心,为全校学科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数学支撑,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行动指南。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仁爱之心,在数学教育的沃土上躬耕不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数学学科的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