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2025-10-17 10:14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0月16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利民,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书记、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靳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岩,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程天权,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刘建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田福元,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监事长王芳,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谢学文,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孙国辉。会议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牛维麟和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学文主持。

  大会审议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相关报告,协会章程、会费交纳标准、发展规划等草案,审议了名誉会长职务的设立,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和第三届监事会监事。期间,召开了协会第三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监事会监事长;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决定了名誉会长人选,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的聘任和协会法定代表人、住所的变更事项。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田福元为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谢学文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云博、朱德建、邬国强、刘秀国、刘贵文、刘润、许勇、李双辰、李明、李金川、李斌、张永生、范宝军、季益洪、岳海洋、赵昕、黄大卫、黄代放、黄武南、韩芳、焦彩拴、廖立国、廖晓衡、戴月波为副会长。选举孙国辉为第三届理事会监事长。聘任刘建平、牛维麟为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刘雄军为常务副秘书长,刘学祥、李熠、张胜群、陈凤贤、高庆、高常忠、黎玖高为副秘书长。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郭鹏

  郭鹏出席大会并代表教育部讲话,他充分肯定本次换届工作,他指出,教育后勤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育事业平稳运行、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和必备条件。他对推动教育后勤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见效。要将教育后勤工作发展规划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形成发展合力。要围绕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将教育后勤工作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全局。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后勤保障的新要求,着力补齐短板、加固底板、锻造长板,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后勤管理服务升级。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政策咨询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完善团体标准体系,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后勤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是聚焦热点难点,以务实举措破解后勤发展难题。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师生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清单”。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压实全链条责任,规范经营模式;改善住宿条件,科学规划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深化后勤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后勤生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警示教育培训,引导后勤工作者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三是聚焦协同共治,以凝聚合力构建后勤发展新格局。要搭建政校之间的桥梁,强化政策供给与精准支持,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将学校诉求转化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搭建校际之间的桥梁,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校际联动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整体提升全国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要规范社会服务引进,遵循优胜劣汰原则,统筹兼顾高校服务需求与企业合理利益,确保社会资源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实现“校企双赢、师生受益”。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岩

  刘岩代表第十四联合党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适应脱钩协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以服务为立会之本,努力践行“四个服务”,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自主办会的特色之路,在推动教育后勤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后勤根基。

  他介绍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建管理体制情况。对协会党支部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在“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中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表示肯定。对田福元同志为会长的新一届负责候选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强调,教育后勤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使命。新一届理事会要以此次换届为新的起点,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推动教育后勤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 张大良

  张大良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充分肯定协会为教育后勤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同为教育领域重要社会组织,虽领域、服务对象不同,但目标愿景一致。希望在共筑育人生态、共享智库资源、共促智能赋能、共拓国际视野等方面展开合作,与协会一道,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瀛

  李瀛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肯定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作为国家级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认为协会为教育后勤改革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他表示,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将继续与协会携手同行,共同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刘建平

  刘建平代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作《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 奋力推进教育后勤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他从把牢“政治性”,抓好对教育后勤的精神赋能;增强“能动性”,服务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强化“公益性”,促进行业社会责任担当;突出“引领性”,擦亮教育后勤“金名片”;坚持“规范性”,持续夯实自身能力建设五个大方面系统总结了6年来的工作成果。从把握好“魂”与“基”“破”与“立守”与“创内”与“外”“供”与“需”“稳”与“进”的视角凝练了6个基本经验。

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 田福元

  田福元发表任职讲话。他高度肯定第二届理事会在推动行业自律、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成果。他指出,后勤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保障和基础支撑,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后勤发展状况直接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成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后勤事业以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支撑和高能级助力,既是中国教育后勤事业的核心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时代担当。

  面向未来,他提出三点工作意见:一是突出政治引领,筑牢建会根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找准协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发力点;结合后勤服务与立德树人任务,打造育人阵地;深化“三全育人”内涵,优化后勤服务与育人场景。二是聚焦规范引领,夯实兴会之本。编制并推广后勤领域团体与国家标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推动生态校园建设与绿色技术应用,践行可持续发展;推进省级行业组织全覆盖,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三是加强创新引领,探索强会路径。推动数智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构建创新生态;破解后勤队伍发展瓶颈,优化人才配置与培训机制;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国际化服务保障能力,打造中国特色教育后勤品牌。

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牛维麟

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学文

  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展规划(2026—2030年)》。规划系统构建了以思政引领的政治建会体系、育人为本的服务兴会体系、规范高效的强会体系、数智赋能的发展体系、师生优先的保障体系、人才强基的支撑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协同联动的治理体系八个体系。具体实施构建具有思政引领力的后勤协会组织;强化协会育人为本的工作效能;拓展科技赋能路径,持续引领全国后勤提升发展新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基础,持续引领行业,支撑教育后勤建设;全面推进“平安后勤”建设;实施“全国教育后勤人才培养助跑计划”,有力支撑具有人才竞争力的教育后勤建设;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后勤体系;促进行业上下联动,有力支撑具有社会协同力的教育后勤建设;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全力创建5A级社会组织九大方面主要任务,全面部署协会未来五年各项工作,谋划协会发展美好愿景。

  大会开启了协会发展新篇章。大会号召,坚守“政治过硬、保障有力、服务精准、干净担当”的办会理念,要把“服务育人”理念转化为制度、把“绿色后勤”蓝图细化为项目、把“智慧治理”愿景落地为场景。构建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后勤战线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机关服务中心、高等教育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领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的副会长,各地方教育后勤社团组织负责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柴文忠、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张晓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李静等兄弟协会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高校、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业代表近600人出席会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9-13 10:04
中国教育报 2025-03-14 09:45